•原本是指涉性交的黑人俚語,DJ Alan Fleed將之引用做為市場行銷手段,指的是具有黑人音樂(節奏與藍調)的型式,但
不見得主要是針對黑人聽眾或是由黑人樂手所創作的音樂。
•初期五十年代獨領風騷的是黑人樂手的創作,漸漸地被用在處理一些帶有「黑人」節奏而以吉他演奏為基礎的音樂,
且主要是由白人所作或專為白人而演奏的。
•六O年代,開始內含「白人」意識,將「靈魂樂」(soul)與「放客」(funk)納入,
•繼之,「饒舌」(rap)與「嘻哈」(hip-hop)產生後,許多年輕人要將其音樂自「搖滾樂」中抽離,
•七O末,英國時髦人士甚至視being in a rock and roll band為落伍。
•作者質疑大眾對「搖滾樂」的定義,因為搖滾樂來自許多時代、地方、人們的音樂,這也正是搖滾樂所要呈現的風
貌。
流行乎?搖滾乎?
•「流行音樂」(pop music)是任何會流行的音樂,而搖滾樂並不只是流行的東西,它代表所有音樂裡最基本的一些東西──
這音樂要搖撼你。它保留了一些最初藉以引起廣泛注意的澎湃氣勢與無政府主義的快感。它定義自己的位置在影響力而非
排行榜的追求。
•以叛客(punk)音樂為例, 在七O年代的美國幾乎沒有商業上的成功, 卻孕育了八O與九O年代各種新興搖滾樂 的發展。
•而放克音樂更藉著舞廳的傳播而非排行榜高低,提供當代饒舌與嘻哈音樂的節奏基礎。
搖滾樂所轉換出來的力量──
•一種只有個別的聽者才能獲致的力量。
•這樣的力量主要並不是來自歌詞的內容或是明星的架式,而是源自音樂本身──聲音、以及最重要的節奏。
•搖滾樂是充滿活力與啟發性的一種解放力量、精神的(spiritual)力量。
•/ 節錄自羅柏‧帕默Robert Palmer的《搖滾樂狂躁的歷史》Rock & Roll an unruly history
捷克總統哈維爾( Vaclav Havel) V.S. 地下天鵝絨( Velvet underground)
•六O年代音樂成了此後所有音樂與反判精神的典範,或者迷思。
流行音樂是種媒介
•社會變遷的關鍵之一就在於參與者個人認同的轉變。
•流行音樂正使個人和集體的接合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流行樂乃是打造集體認同的重要媒介。
搖滾樂的質變→功能性
•用一首首簡短但銳利的歌名或歌詞, 化做一句句具體的抗議標語。
•自此,每個時代有了他們的抗議與訴求的代表樂團及歌曲。
六O年代音樂運動概況
•張鐵志說,在六O年代是音樂人和運動組織彼此聲援,不少音樂人直接介入群眾,但是較少音樂人集體以演出來推動政治
社會議題。
1964年西岸加州柏克萊大學言論自由運動
•摘自劉大任〈柏克萊那幾年〉
•六十年代中、晚期的柏克萊,究竟是個什麼神奇魔幻的地方?
•靈魂深處爆發革命。
•用在柏克萊,卻恰如其份。
什麼叫做「柏克萊人」?
•「柏克萊人」可能有不少類型,思想傾向和追求目標也不一定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特性,他們不論男女,都是「烏托邦的
追求者」。
傳達理想的使命
•五十年代的美國,富裕自足,烏托邦已經死亡。人們相信,美國的制度,世界第一,唯一需要的,就是將這種完成的理
想,傳播給全世界。
真相的暴露,理想的幻滅
•然後,黑人種族糾紛開始暴露,古巴事件幾乎釀成世界面臨毀滅的核冬天,甘迺迪被暗殺,接著,馬丁路德金獲得諾貝爾和
平獎,引發了北部白人學生南下的「自由騎士」運動,隨後,越戰真相逐步暴露,馬丁路德金被殺,羅勃·甘耐迪被殺·····,
不需要烏托邦的美國,被人發現,控制著所有人命運的,原來是個「軍事政治經濟複合體」。
《呼倫港宣言》 (Port Huron Statement), 1962
•這就是爲什麼,《呼倫港宣言》的開頭,
•SDS的創造者之一,Thomas Hayden要說:
•我們是這一代的人······不安地看著我們繼承的世界。
中產階級的後裔們
•這就是爲什麼,十八、九歲的美國大孩子,血色鮮紅而衣著光鮮,郊區臥房社區養尊處優的産物,忽然變種,背叛自己的
階級,背叛自己的政府和所有既成體制,開始搜索自己的靈魂,然後,靈魂深處爆發革命,開始尋找新的烏托邦,成爲
「柏克萊人」這個人類學的新品種。
柏克萊人的心靈追尋
•柏克萊人大膽實驗,追求心靈解放,拋棄傳統價值,徹底改變人際關係,甚至在武裝暴動、秘密組織、東方神秘主義、邪
教和迷幻藥物的嘗試中,尋找答案。
Joan Baez 在此次運動中的演唱〈We shall overcome〉
1969東岸伍茲塔克音樂節 (李安電影《胡士托風波》)
•胡士托音樂與藝術嘉年華(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是一個被貼上「水瓶座盛會(Aquarian Exposition):三天,為了
和平與音樂」標籤的音樂節。
為了和平與音樂
•五十萬人湧進woodstock附近小鎮的農場聽演唱會。三天三夜裡,大家沉迷在音樂中,彼此分享食物毛毯,沒有警察維持
秩序,也沒有犯罪,這是那個嬉皮時代的頭等盛世。
•32位音樂家參與演出。音樂類型:搖滾樂與民歌。
Joan Baez 在Woodstock 的演唱〈Joe Hill〉
•1999年重返現場~~
六O年代流行音樂能和青年反文化運動結合的主因
•Richard Flacks《Youth and Social Change》:「這些作品展現出現代啟示錄般的願景、對工業社會和現代科技的強烈反感、
對官方權威和傳統道德的深厚敵意,以及和各種非西方的心靈和宗教傳統的親近性。」
以民歌定義知識青年的時代── 六O年代前半
•民歌象徵草根力量,簡單的樂器、素樸的表演方式、音樂中可貴的「原真性」。
•歌手是分析社會的理論家,
•歌曲提供新世代對時代的想像。
•訴求:具體的政治社會改革
Bob Dylan
•1962, 〈Blowing in the Wind〉寫出了年輕人面臨社會巨大變動的重重困惑
•反戰歌曲〈Masters of War〉〈A Hard Rain A Gonna Fall〉
•〈Like a Rolling Stone〉 唱出青年的徬徨與無奈
反戰 Phil Ochs
Joan Baez
•愛與和平的象徵, 最能代表六O年代的歌手
一輩子的鬥士。2015年3月,瓊·拜亞與艾未未一起獲國際特赦組織頒發最高人權獎
民謠表現形式的轉換──民謠搖滾
•1965 把吉他插上電的 BobDylan
1965之後
•越戰,迷幻搖滾,嬉皮反戰、對主流資本主義體制的意識型態和生活方式的挑戰
迷幻搖滾
•用旋律和歌詞來描繪迷幻異域的形貌,讓嬉皮世代在音樂中進入狂喜的國度。
Made in England
•滾石合唱團 The Rolling stone
•The Who〈My generation〉
迷幻搖滾
•Janis Joplin
•Jimi Hendrix
•門戶樂隊the doors主唱 jimmorrison
六O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
•只有當音樂能以一句句簡單的動人「標語」精準地掌握時代氛圍,才得以讓六O年代成為搖滾革命的永恆原鄉。~~張鐵志
說
•音樂的革命從不曾停歇,但是,像六O年代這般具理想性、純真的spirit時代魂魄已難再現!~~我說
接下來是林的分享與提問:
首先,林感謝有這次主題讓他消化了書櫃上塵封的兩本書,沒想到卻是那麼好看:
一是張鐵志的《時代的噪音》,ㄧ是佩蒂‧史密斯的《只是孩子》(Patti Smith/ Just kids)。
後者榮獲美國國家書卷獎,也曾是誠品「最想要賣的選書」。
也是詩人的龐克教母佩蒂‧史密斯寫回憶的筆觸像章詒和一樣的味道,十分動人。在七O年代的演出突破當時的禁忌,紅
了以後卻一直在當初登台的小酒館演出。
在攝影家男友驗出愛滋病時,男友對她說,要把我們的故事留傳下來。於是回憶之筆寫出愛藝術而挨餓,十幾年相濡以沫
相處的情形。這傳記寫得很誠實也賺人熱淚。
當他們在拍攝時,ㄧ對老夫婦看著他們玩著攝影,老太太問說:他們幹嘛拍呀?老先生回應:不要理他們,只是孩子!
這就是這本書名的由來:只是孩子,ㄧ種追求藝術的純真,只是孩子。
Patti Smith的表演
其次,林介紹現在台灣的社運搖滾並放音樂給我們聽。這是他和建樺於上個颱風襲台當晚到駁二聽的演唱會:
團體是農村武裝青年
專輯是幸福在哪裡
曲名是海岸悲歌
詞曲是阿達
提問部份:
1、鮑柏狄倫是顆持續滾動的石頭,他的音樂形式不拘定型,政治運動不是目的;而好友瓊拜雅卻是光譜另一端,以音樂
當堅定抗爭者,真正行動主義者,這兩種風格你欣賞何者?
媛的總結性說法與舉例大致可以概括眾人的認知與看法:
Bob Dylan 是真正玩音樂的人,不停的在創作,雖然沒有直接參與社運活動,但是,他的創作被運用;而,Joan Baez 是
有靈魂的人,她了解也參與。就好比有的運動員不斷的在締造體能或競技的紀錄,但有的運動員他本身運動能耐也好,卻
做的是ㄧ種典範帶領運動精神的風潮。
所以,兩種類型同等重要!
2、《只是孩子》中有段:
「晚上,我們用那台破舊不堪的唱機放唱片,當成作畫背景。有時我們還玩一個叫做「今日唱片點播」的遊戲。
入選唱片的封面會被醒目地放在壁爐上方,然後唱片一遍一遍地播放,那音樂便帶領著當晚的活動。」
請問你欣賞唱片有無特定情境或儀式?為何挑選那首音樂?
林和春說前ㄧ晚他們討論到這個話題,兩人就實際行動,放音樂、點蠟燭、喝高粱酒。問題是,家中沒有打火機和火
柴,只好大費周章的捲紙捲用瓦斯爐點火再點燃蠟燭;至於高粱酒,永春真有能耐清空了林的酒。
沒想到媛卻有著意想不到的浪漫,利用洗手台當音箱手機放音樂,關燈,泡澡。在整個過程當中,心情隨之放鬆,她說
這是得自《簡單富足》的靈感。
這共鳴箱的做法讓春想到以前常去的北投梅湖溫泉室,第三或四間的共鳴效果特別好,泡著溫泉大唱綠島小夜曲。
菁跟我都喜歡在打掃時放音樂,Tina讀書非得有背景音樂不可。
林再提,在台北時會開著車到遠處,一路上音響大開,同一首歌就讓它反覆的播著,到目的地了,就坐在車裡,還是聽
著那ㄧ首歌。
在我們討論下個月的主題時,播著春帶來的約翰藍儂專輯。下個月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