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腦海的變化,像一團烏雲讓我們捉摸不到,卻也讓我們看見了不曾看見過的她!
六月主題是井上靖的小說《我的母親手記》與真田原人根據小說再重新詮釋、編導的同名電影。
(按,本篇記錄最後有欣賞電影聯結)
聚會從林分析《我的母親手記》這部電影幾個鏡頭的用意開始。
一、電影中透過什麼畫面來暗喻「死亡」陰影,並向前輩導演致敬?
二、電影中透過什麼畫面來暗喻心靈的開放?或是瓦解?
三、電影中透過什麼畫面來對比前輩導演手法?
一、在強大歡樂氣氛中,置入死亡暗影
三姊妹快樂的嬉戲、追逐,在羅馬式的廊道上迎面而來的是一男老者與一優雅女士。
這二人後來也出現在為奶奶慶生餐會的前景中。
那戴著白手套的老者是死神了。
真田原人向英格瑪‧柏格曼(rnst Ingmar Bergman)這位大師致意。柏格曼的《第七封印》裡,死神緊跟隨著騎士,而騎士以與死神對弈而爭取時間。在稍後的畫面,那位優雅女士坐在沙發上,桌上擺著一盤棋卻不見與之對弈者......。
騎士與旁人看不見的死神對弈
二、長女不斷的從家中取走骨董變賣,縱使有時代經濟景氣的因素存在,但是,也象徵著「家的敗落」。母親一旦倒下,維繫家族的力量即散落了。「守門神」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
三、雖然樺不知道有導演用過「姨捨山」這個典故拍過戲,但是,他表示,井上靖沒有經濟因素考量,但在背著母親那一刻,心裡釋懷了,得到救贖。
背母親這個畫面之後便是生活家常的平和─ ─這意義應是對家人而言較大。因了解而寬宥。
與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對照
下列第一部份是我個人的閱讀筆記,第二部份是提問。但是,提問並未討論,有幾位會員表示疲倦,所以連同建樺的也未做分享,只好以貼文方式事後補看。
【壹】你從作者探究母親失智的過程中,讀到了什麼?得到了哪些啟發?有何感嘆嗎?
一、記得什麼?
(一)未竟的夢記憶汪洋中揀選的特定內容p58,緊揪愛別離苦p98等。從作者母親失智後所留下的記憶,似乎都是些未完成的事情。優等生俊馬少年一個未續人生的遺憾;奠儀簿,人生未償的感情負擔,……未完滿的人生緊箍著我們到生命的最後。
(二)對故鄉的依戀執著──母親亟欲回歸故鄉的心與啟一舅舅的返鄉。對人的依戀深還是對物的依戀深?
二、遺忘了什麼?與阿綉的對立、對父親的愛、對子女的記憶
三、重新認識「母親」的樣貌:
(一)P32「年紀那麼大了還發出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稚氣聲音,溫柔而甜美,……」補足打從出娘胎後沒見過的「母親的樣貌」。
(二)p45她把父親帶給她的辛勞記憶斷片,從自己的腦中給拉了出來。講話的語氣有點哀怨的調調。如人飲水的夫妻之間的恩怨──做為「妻子」的母親內心狀態。
四、成見:
P165為人子女的總認為父母不會將他們遺忘P166「早忘、晚忘,還不是都一樣。現在誰也不吃虧,你們都一起被遺忘了。終於大家都被母親遺棄了。連父親都被遺棄了不是嗎?老衰這東西真是恐怖啊。」
當然這遺棄是因母親失智造成,但是這「遺棄」的憾恨何在?(p167有記得好人、子女不是親切的人很酸的話)──人是無私?自私?(以對自己的注意為重定義自私與否),我們總是以自己的角度看他人、要求他人,對已失智的母親仍是抱持著那麼多的不諒解──應當記得我們最深的!
五、落日旅程:(指心靈的歸依方向)
P96作者為何引用這三段詩歌?
阿蘇秋色深,夕照映孤寂──落合直人
聽聞父在高野山……日日懷憂居無定──石童丸
在在拜申。宜先秉報不能忘;為父親大人、母親大人購荷蘭布料五十碼……──雅加達書簡
六、衰亡的過程──生命的逆旅:愛別離苦、重返童稚、似幽魂的無所止、p156今後您真的要活在一個人獨自的世界了。P184母親在漫長而激烈的奮鬥中一個人孤獨地奮戰中,奮戰終了,如今成了一小撮骨頭的碎片。~~從無來、歸於無。
【貳】電影與原著的比較
一、將三部短篇串接起來的類小說改拍成電影,與原作比較,你覺得何者的情感渲染效果突出?
二、電影凸出了愛攝影長女(作者真實生活裡的女兒)的份量,在情節安排上有何重要性?
三、又,增加了作者雇用的年輕作家當司機,並與琴子(電影中女兒)談戀愛;也鋪陳了父女之間的理念衝突等情節。你覺得恰當合理嗎?有沒與主題「我的母親」有所扞格?
四、美國仔回日本好(書中)?還是留在美國好(電影)?
樺的讀後與觀後感想在聚會當天也沒能做分享,但是,他事後又花了ㄧ些時間再整理他的筆記,真是用心!以下是他的心得
筆記:
一、井上靖是幸運的。
由於家庭經濟條件優渥以及主要照顧者是桑子與志賀子,因此相對於經濟狀況不佳與直接照顧的人來說,井上靖是相當幸運的。
若本書的作者為桑子或志賀子,那麼小說的內容可能會有更多內心深刻的體悟,豐富小說的戲劇張力。有關桑子、志賀子的景況可參考《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二、【姨捨山】凸顯子女與為人父母的掙扎
姨捨山的故事:故事講的是日本在困苦年代,自身難保的孩子必須將父母背上山,去一個叫做姨捨山的地方,將父母丟棄。為了孩子好,父母還會責備催促兒女趕快在姨捨山找到個好地方把自己丟掉。
【姨捨山】的故事對照電影伊上洪作背起母親在海邊的電影畫面。
兩者雖然都是子女揹起父母的畫面,但姨捨山是不捨、掙扎與苦痛,而電影卻是充滿溫馨、釋懷與接受的祥和畫面。
三、為什麼要照顧父母親?
當父母親年老,或因其他因素需要子女照顧。照顧的時間短暫,還無所謂。若時日漫長,擔負起照顧之責的子女,心理所承受的煎熬,難以言重。深思其中的問題:為什麼要照顧父母親?是為了盡孝道?還恩情?還是受旁人的眼光,後天的教育所影響?
四、面對父母親的老化需要照顧,選擇甚麼樣的態度與方式?
經濟條件許可:請看護或是依然由自家人承擔?
經濟條件不佳:只好認命或是棄養?
從意義面出發,有個分類方式可以參考:
父母親還可以外出活動(即使是步履蹣跚或坐輪椅),意識清楚的情況→我們盡最大的努力,花費能力所及最大的金錢,提供最佳的環境,給予最多的陪伴與支持。
已無法行走外出(長期臥床)、意識清楚的情況→上述的努力程度、花費的金錢與氣力皆降低至60%〜80%。照顧好自己,是這個情況之下不可忘記的任務。
已無法行走(長期臥床)、無意識的情況→以最低的金錢,送養護中心,有空閒時探望。此時,做得再多,都沒有意義。探望,是對自己內心的撫慰與對父母親尚存的一絲關懷。
五、電影內容分享(來自網路):
1.片尾,以短短的幾句對話,點出作家與過往的心結妥協、從而願意以正面的心態去面對親人之間的當下情感。那或許是在經過了各種事件之後的感悟、也或許是唯有在年紀到了,才能夠懂得的成熟與溫柔。
老婆:「母親曾說,當初把你獨自留在日本,全家一起去台灣,是因為從前的人不會一起遠行,避免出事而斷了香火、對不起祖先。於是,她把最堅強的你留下。」
伊上洪作:『妳為何不早一點告訴我?』
老婆:「以前的你,哪聽得懂別人的人話?」
伊上洪作:『是這樣子啊…』
老婆:「也好,因此,你變成了作家。」
2.片中,鋪陳伊上洪作在尋找的海峽。
琴子:「爸爸小時候是怎樣的小孩呢?」
奶奶:『他不是都已經寫進小說裡面了?去看就知道了。』
琴子:「我想聽奶奶說~」
奶奶:『他是一個小孩。是個一直在找一個小小、不存在海峽的孩子……』
琴子:「……奶奶是詩人啊!」
3.片頭、片尾
片頭,母親的離開、造就了伊上洪作在母親有生之年都無法真正原諒母親、背向母親、並面向二奶奶將之當做母親的情結,在片尾的最後,他終於真正原諒母親、面向母親(的遺體)、並背向二奶奶(的遺照)的畫面。生時的情感指向關係,在死後有了大逆轉,這樣以生與死兩邊所存在的情感互補關係,在佛法來說也是一種完整。而片頭與片尾,關於他兒時的記憶,那畫面是一樣的,但是情感的投向序,已然不同。
4.剪輯:
母親與伊上洪作在海邊漫步後,畫面剪入她與女兒志賀子坐在窗邊吃東西的神情,如此的平靜、滿足、和諧,我想那扛了一輩子的偌大悔恨與歉意,終於在與孩子達成和解的一刻,從肩膀上給卸下了吧。
看電影:
我的母親手記: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ETTXLd7Xi4/
楢山節考:
較不流暢的視頻
http://www.jiaosm.net/jiaosm/dianying/2015-6/2845.html?ptag=vsogou
下列聯結的視頻最流暢,但是頁面其他供選擇影片皆是「愛眼片」,您請自律^^
http://www.jxtv5.com/jxtv/yotv/104318.html?ptag=vsogou
第七封印:
http://e.hd.baofeng.com/play/499/play-103999.html?fid=1275&ptag=vsogou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