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下載 (2).jpg

是什麼讓我們彼此情牽?相聚在這裡。

IMG_3452.JPG

IMG_3462.JPG

IMG_3476.JPG

 

在山與海的遇合間

在重山的迴繞間

在山重水複的迂紆間

為求一帖慰藉

踏出一條鄉愁之路

IMG_3588.JPG

      「藍色小山」裡有一座「出島」,雖無「蘭學」之精深,不出凡的溫度傳導,卻消熔了夜暮的風寒。偶來的雨絲,飄灑小鎮,恍如煙雨輕攏的飄搖之境––出島。

      這是一本描寫日本鎖國時期的政商關係、民情風俗的小說。這個時代背景相當特別,作者能以同理心,揣摩當時踏上出島眾船員離鄉背井、身不由己的無奈與悲慘遭遇,鉅細靡遺的將其心理狀態描繪出來。政商權謀、營私圖利,種種醜行劣跡,加上列強覬覦,讓這個扣擊日本的門戶,卻也成了貪婪、矛盾、慾念、腐敗之島!

      本次聚會,移師到任訪問師的所在地––花蓮玉里,精心的安排,除了讓我們飽覽了迷人風光、飽嘗了當地美食、一一核對了《悶蛋小鎮》裡的景點外,第一個晚上,在58度金門高粱的催發下,也讓我們見識到了袒裎相見後,破表的可愛面貌。

DSC_0565-1.jpg

以下是《雅各的千秋之年》討論概紀:

【惠提問】

  • 作者這部以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為時代背景的小說,1.歷史因素方面可有忠實呈現史實?2.當時的日、洋文化思維不同,導致彼此的種種典章制度、風俗民情也不同,作者也藉由小說中人物批判對方的不是。作者是否客觀公允?
  • 這種拼貼寫作方式,可有過於細瑣、繁複,或者,偏於某些人物或情節的描述?還是過於均分,無所謂主副情節或人物之分了?

               ‧小說中人物說出的話或內心活動的思維,可有打動您或深感同意的?

               ‧作者常於人物的對話或想法裡,引用聖經詩篇。您覺得貼切嗎?

 

【婷提問】

  • 請問各位有看導讀的習慣嗎?什麼樣的導讀才是好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導讀的存在對讀者較佳。
  • 相較於其他國家,如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等,荷蘭人對亞洲國家的侵略性並不那麼強,似乎較著重於商業利益考量,這和荷蘭的宗教信仰有關嗎?
  • 在日本的養子文化似乎比中國盛行,為何?同樣是很講究血統的民族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
  • 小說者雅各這個人的人格特質是否很矛盾?亦或這才是貼切事實的描述?

 

【進提問】

  • 雅各為了娶未婚妻而加入東印度公司,然抵達出島不到一個月一見鍾情又看上另一個半邊臉有燒疤的的女人,滯留出島男人的情欲是否有出口?又雅各在日本的妻、子將來命運如何?
  • 荷蘭人擁有較強的武力,為何日本奉行對於荷蘭人仍那麼有威嚴?
  • 為何荷蘭商館的工作人員似乎沒有幾個人,而且很多都不是荷蘭藉?
  • 日本的僧寺有像榎本不知火山寺般具有政治勢力嗎?日本傳統的神道教是怎麼的宗教?
  • 本書涉及很多通譯役職及翻譯橋段,你覺得本書的翻譯如何?
  • 雅各及其先人篤信「聖詩集」,認為和羅馬天主教徒不同,謂「我們……不相信神力可以使釘子彎曲,也不相信破抹布可以展現什麼神蹟」(p32)。請問這是典故?荷蘭新教和羅馬舊教主要有何不同?

 

      首先,為我們概述當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的宗教信仰,及為何後來典章制度不同的英國與法國能崛起原因,如何影響到通商、殖民地的發展結果。荷蘭能做為歐洲唯一持續在日本通商的國家,即因其宗教信仰是新教,有較為自由寬鬆的信念,其目的只在通商,以極低的姿態接觸日本,並幫助日本鞏固宗教與政治的穩定狀態。但也因目的在商業利益,導致後來的腐敗。

      這樣的時代背景的小說,若由日本人執筆,恐怕看法會有所不同。

      做為小說書名的雅各,是一個矛盾人物。於公事,他理智、有條理、無私心;於私人感情卻是一片混亂。對女人,有許多「最愛」,雖說這是俗世很多男人的普遍心態,很寫實,但是,他明知混血兒在日本下場會很慘,卻與茶室女子生下孩子,離開日本時也未設想帶他離開。可謂始亂終棄!

      日本的養子文化,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注重血緣關係,日本沒那麼注重。在封閉的鄉村,小孩是村裡共有的財產,孩子的產生類似「走婚」而有,不追究父親是誰。到了武士時代,注重長子,有能力的次子就另謀出路。而百分之九十九的養子是成年後被收養,為的是繼承收養者的家業。收養者因家傳技術或家業的傳承,需覓得有能力者來延續,因此,收養者與被收養者各有算盤,是互利的關係。

      作者很能寫,讓人物的性格與情節十分具體化,或許有太多的資料可寫,不捨得捨棄;或許如畫《清明上河圖》似的寫法,因此,人物無分輕重極細膩的描寫。但是,這樣的寫法使讀者易倦怠,若減半,或許故事更緊湊、更精采。

      多處穿插引用聖經詩篇,對不熟知聖經典故的讀者,無法體會其用心之處。

      翻譯者廖月娟,有很不錯的譯筆。

      最令人詬病的是,擺在書首的導讀先生,他大人根本是做全書的摘要,透露出劇情,已讓讀者失去一探究竟的興味了!

 

      第三天的午後,有人留在當地繼續尋幽訪勝,有人繼續鋪設鄉愁路。

      我們搭的便車,買了花東的好米,趕在日落最後一刻收集我們曾讀過的《最美的書》裡提到的多良車站景點。然後在颯颯夜風中繼續歸鄉路。

DSC_0579-1.jpg

DSC_0592-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庭中望月 的頭像
    庭中望月

    別調集

    庭中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