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s (1).jpg

images (2).jpg

 

往來玉里高雄,一路的風景已烙印於心坎。對聚會的期待猶如南迴線的迴繞,緊密的扣緊心弦。心弦緊扣處,石黑一雄那綿密、細膩筆觸卻如窗外的景緻,一絲一縷的流洩出來。他玩味著、咀嚼著,文學大師的細密心思悄然上身,於是,喜見會員後,模擬了片段劇情,眾人聚精會神地聽他演繹我們的《別讓我走》!(按,紀錄後有附文)

這一晚的討論:

 

【媛提問】

一、若複製體無智力且無性繁殖,算不算一個人?

看對人的定義如何?現在連宰殺、蓄養動物都講求人道了。

不給思想,沒有靈魂、智力,就沒有爭議。

對神權信仰者而言,這是個巴別塔的概念。造人是神的事,不是人的事。

二、若是你最重要的人,如孩子、父母、愛人,或自己,出現了重大疾病,你會使用複製人的器官嗎?

反問大家,若你需要器官移植才能活命,你會用黑市來的器官嗎?這下子,苦了眾人,有人直率答會、有人說生命有其盡了時,不當用、有人陷入兩難......

三、故事中的觀點認為複製人的基因來自社會低層,是否不合理?

當事人會這麼想,很正常。

當事人會那麼想,是合理的。

說這故事設定的對象不妥,若是設定成捐獻器官的是無父母、孤兒、棄嬰就合理。

有錢人想儘量排除器官排斥的問題,會用自己的基因去複製。

這也是在諷刺黑市器官交易。

四、故事中用創造力證明人的價值,你認為什麼可以代表人?

當思不需為繁殖而活,活著就是目的,存在就是意義,複製人都如此,人更應如此。

補第三題,複製人完全沒逃跑或反抗也不合理

剛讀小說,一樣的疑問,但是,再細想,有可能的!曾說過的「希特勒男孩」不就是如此,洗腦似的強灌一些愛國觀念;我自己小時候就被告誡不可指月亮,否則會被割耳朵,奉行到很大長常識了才釋放自由;整個歐洲長達十世紀被教會控制的中古黑暗時期,人們不敢違背抗逆教會。但,總有人會覺醒,發現有什麼不對勁,起而質疑、反抗。

的第一個提問開頭第一句話:complete, 這些複製人便是從小被教育成:生命的意義在「讓生命完成」而非「死亡」,因此,他們順理成章的榮譽完成他們的生命之旅。

無奈,他們是有思想與慾求的,所以,才會有「凱西和湯尼」們的想延後捐贈,得以多享有一些時候的溫存。

 

【菁提問】

一、露西與艾蜜莉對海爾森學生的教育概念迥然不同,你認為誰的主張對這些學生的幫助較大?

會員有認為瞞到底的,擁抱過去的優雅較快樂,煩惱因知而起,不讓知道與給希望是不同的。有認為,當老師,會當艾蜜莉,雖然自己是獨立思考的;要求學生是希望他乖乖聽話,這不扞格,因為聽話與獨立思考可以有比例上的差別。

以露西對湯尼的二次談話,便是露西本身前後的覺悟不同,起始,他要湯尼可不創作,因為她知道創作無用,這些孩子將來的命運只有一途;後來,後悔了,改勸湯尼儘可能的創作,因為她體認到:(一)有創作,至少複製人在學期間,可以得到贊助人較多的捐款(贊助人是以好奇、探索的心態,想了解受良好教育的複製人,與沒受良好教育的複製人有何差別,而投注經費。當「現實」、客觀的因素發生時,捐款便停止了)註:現實即,複製人可能與「人」無異,甚至優於「人」,基於害怕心態。

(二)甚至,可能改變複製人命運,逃過一劫,像凱西於創作的優秀可一直擔任看護,延後捐贈。

(三)更有甚者,讓人們體認到複製人也是人,該重視他們,不該剝奪他們。(當然,後來被湯尼及其他複製人誤解為可以相守的憑據,這是另一個悲哀!)

露西為何被解聘?後來的她與堅持複製人受藝文創作課的校長、夫人有一部分想法是相同的,但是,相違背的意志是,校長、夫人仍以應該捐贈為目的的在教養這群複製人。

二、作者多次提到學生間的性關係,他的用意何在?

這些孩子在海爾森的歲月正是經歷從兒童、少年,到青年的成長過程,描寫對性的好奇與需求是正常的。正凸顯他們與一般「人」無異。

三、以藝術創作來証明這些複製人是有靈魂的生物,想法是否太偏頗?你認為靈魂對於人有怎樣的意義?

有人沒有創造力,但是,溫和的人、有堅持的毅力的人,都是「人」!

靈魂不用證明嗎?不能用面對面溝通來瞭解嗎?但是,設定的是複製人,要讓沒接觸他們的人知道,唯有藝術創作是較可行的。

全書以凱西的角度來說這件事,凱西畫不到,所以才會注意到湯尼的細緻畫,強調人的差異。

 

【樺提問】

一、書名「別讓我走」有何意涵?對露絲、湯尼獲整個海爾森的學生而言,是否也有著「別讓我走」的情緒?對幸運的凱西而言,又如何呢?

書名貫穿所有的事件。要思考的是:留下來做什麼?看著其他人一個個被移植器官?留下有何意義?凱西不是幸運,不用做捐贈,而是他是個優質的複製人:一、在海爾森時,她的表現皆很優異。二、申請擔任看護很稱職。複製人可申請先擔任看護後再捐贈,書中並未說明她可逃過捐贈命運(雖然一廂情願地認為她可逃過)。

 

樺:別讓我走—是想留下卻又因種種因素而須考慮離開的情緒,有著無奈、難過與不捨的語意。書名含意首現於〈第一部〉中段,凱西聽著錄音帶,想像自己是一位得到嬰孩的母親,內心由喜獲嬰兒的歡欣,轉而擔心嬰兒生病或被他人帶走的憂愁。此一橋段的安排,不僅寫明了複製人是具有靈魂的軀體,更傳達整本小說海爾森的學生們,心中「別讓我走」的深層殷切想望。而〈第三部〉P332,夫人述說當年目睹凱西聽錄音帶,自己為何哭泣的往事,更呼應了第一部的情節設計。「新的世界很快就要來臨,新的治療方式更有效率……,一個小女孩緊緊閉上雙眼,雙手擁抱著過去那個友善的世界,一個她內心明白已不再存在的地方,而她還是緊抓不放,懇求它別放開她的手。……我的心都碎了。」

 

二、小說中p94-95,發現開希抱著枕頭的是「夫人」;電影裡,發現的卻是「露絲」,你喜歡這樣的安排嗎?導演有何用意?

不喜歡電影的安排,如書中所寫由夫人發現,更能凸顯複製人的哀愁。

畢竟夫人是創立海爾森最高指導人,也是立下創校宗旨的人。看到那一幕,對照她心中教養這一群複製人與他者是如此不同,近於「人」的不同,但,卻與「人」的命運大相徑庭,被牽引的複雜情緒而落淚。

 

【進提問】

一、小說作者用complete(完成)這個字,生命的結束是「完成」不是「死亡」,冷酷地暗示複製人只是工具人。您認為您自己來到地球有沒有背負著什麼樣的「使命」?您的時間是否夠完成您的「使命」?使命完成後仍活著是否有意義?

二、如果細胞複製技術讓您長生不死(甚至不老),您有的是無限的時間。那麼您會過什麼不一樣的生活?您又會如何看待世界的變化或親友的生老病死?

三、你是否屬於(日劇中)爬出圍牆的探險分子或者參與反抗團體企圖改變的一邊?還是如小說一樣接受命運的安排。

四、小說最後卡西開始擔任湯米的看護(carer)後,湯姆幾次告訴卡西:「妳是看護,妳不了解捐贈者(donor)P339。這裡看不懂作者這裡是想要表達什麼意念。又如果您是複製人,你會選擇當「看護人」或「捐贈者」?

湯尼對凱西說那句話,是以當時凱西仍未經歷捐贈,雖然她有豐富且優良的看護經驗,但畢竟不是親身經歷,仍無法具體了解到捐贈者生理受的苦與心理的折磨,尤其像湯尼這樣敏銳、反骨,又不善於表達的人而言,捐贈還真是個折磨,特別是他尚未找出捐贈的意義對他個人,甚或複製人的意義時,對存在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叩問的悲哀!

五、日劇版改編很多。請問(一般而言)編劇改編原著劇本時,通常會本於何種考量?如果您有看日劇的話,您看完後有何不同於小說的感受?

六、為了醫療救人,你能接受什麼樣的複製器官?

按:事後發現,我們對的提問討論得很少。

 

【婷提問】

一、作者關於小女生的心態描述,各位覺得是否精準?

非常精準!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寫這些女孩們曲曲折折的心思與心機,還有性,正式在說明複製人的成長,從生理到心理並無二致,所以在她們青春正盛,卻要一次次上手術台做捐贈,然後耗盡生命,凸顯「人」的殘忍!

二、確認是否有靈魂透過畫作表現來檢驗,各位是否認同?是否有其他檢驗方式,作者為何選擇透過畫作的表現來呈現?是否有靈魂是這些複製人應否被如此對待的道德標準嗎?各位看法如何?的提問類似。

三、對於未來世界科技的演進,各位抱持什麼樣的態度?有那方面的科技演進是您無法接受的?

說,科技進步很快,人的演化很慢,所以,人只要過過去的生活方式就好,不用擔心。

說可怕的是,大數據的收集,被統計出來,讓你選擇,沒有隱私可言。

有獨立思考能力無妨,決定權在自己!

 

 

 

〈想像力豐富的,舉實例讓成員明白〉

oo老師多年退休後,回到四維探望老同事。無意間經過的教室,看著半掩的門縫裡,一個小男孩閉上雙眼,手裡握著海豚手機(傳統手機),看著簡訊的內容,身體輕搖擺動,陶醉其中,彷彿緊抓著過去傳統「優雅」的友善環境不放,懇求它別放開他的手。此情此景,oo老師看著鼻酸,不禁也潸然淚下,為這個小男孩感到不捨…。

別讓我走啊!!

 

情節之間的編織,敘事手法很特別。

以類似的手法,仿寫一番,供君玩味。(內容純屬虛構!請勿當真。)

低著頭用鉛筆,將每個提問填滿了聚會成員的發言紀錄,偶爾抬起頭深思,偶爾微笑表示認同,眉宇之間的樣貌,讓我想起這三年來,她一直擔任紀錄工作的委曲。

那是一次還無人提問的聚會前夕,沒人提問是意味著大夥對於主題沒興趣,還是這個聚會已不再重要?為什麼會產生這個聚會不再重要的念頭,那是二年前歲末御書房的一次聚會,的舉動所激怒開始。

當時,我們坐在聽雨軒,不安的情緒圍繞著。很少看見會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庭中望月 的頭像
    庭中望月

    別調集

    庭中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