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在後山主持了首場讀書會,不但原有的擔憂與掛慮盡除,還將盪漾在胸臆的餘韻讓杯子的咖啡香益顯香醇!
今晚是從樺的分享開始。
在讀對岸作品《俗世奇人》的質疑與翻書陌生的難起始中,終得到熱烈迴響。聽著他接下來的閱讀推廣計畫,微涼的秋意裡,朵朵春花綻放在他臉上。我們看到一個優質好男人成形後的樣貌!全國好女們看過來,這是徵婚宣言!
上個月會員投票選了《符號帝國》,相較於廣為人知的《戀人絮語》,這一本書是符號學大師羅蘭巴特的親日作品。接下來是討論內容:
樺提問:
一、頁63與頁217(近乎微笑),有何意涵?
樺的說法,意涵為以下兩種解釋:
1.代表閱讀歷程的符號,由無趣無知到會意微笑的過程。
2.抽離閱讀歷程的概念,只是單純兩個符號,都是禪宗的「悟」。也可以人生的三階段解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
我個人看法是,以羅蘭巴特解釋羅蘭巴特,第一張是個符號,最後一張是個符號的斷裂,詮釋者是觀者,故,是「近乎微笑」。
二、閱讀此書,是否幫助你從中獲得定位自身、前進未來的重要線索?
樺說,曲子太高,唱不上去。無法從中找到獲得定位、自身前進未來的線索。
我在文後「感想」裡有答覆。
三、過往讀書會的主題中,你有無以「作者式」的閱讀經驗?
樺的看法,1.個人以「作者式」閱讀的相關經驗:
呂世浩的《秦始皇》、海燕《瑯琊綁》、陳浩基《1367》、美國影集《The Good Wife》以及讀書會威林推薦觀看的《軍師聯盟》…等。
2.馮驥才書寫〈無書的日子〉,自行創作小說的內容結局,也可看出馮也有作者式的閱讀經歷。
我的提問:
1. 請儀:(進與儀還為我們做了些說明)
(1)用日文讀俳句,讓我們感覺一下「五七五」音韻句式:
*古池や 蛙飛こむ 水の音/ 松尾芭蕉
古池塘 青蛙跳入水中央 一聲響(古池塘 青蛙跳進去 喔!水聲)
*木樨や母が教ふる二絃琴/ 正岡子規
木樨花正發母教二弦琴
*木のもとに / 汁も脍も / 桜かな
櫻樹下賞花 菜裡湯裡都是花
*二行書き 一行消すや寒燈下/ 高濱虛子
寒燈下寫二行刪一行
*真直な小便穴や門の雪/ 一茶
譯:
(2)請為我們說明:p70,第二章,「日語甚至能設計出法語無法想像之物:我們要如何想像一個沒有主詞、表語,卻又及物的動詞?例如:一個認知行為,卻沒有已知的主體及客體。」
2.請問遊歷豐富也常出入日本的進、婷:
(1)日本文具店與美國文具店的差異在今天仍(真)如作者所言?
(2)兼問眾會員們您看過的不同國家文具店陳設如何?可有供您「書寫」之處?
法國文具店視客人需求才拿出來,非以展示型態擺設。
法國文具店依需求,分學生或文人屬性。前者功用取向,學習需求;後者具特色,老牌、百年的店、別緻(例如書寫微妙差異),當然共同特點就是─ ─貴!
亞洲國家的文具店較興盛,或者與考試文化有關;德奧在複合商場買得到文具。在西班牙的新藝術美術館旁的文具店就有新藝術美術相關設計的文具。
3.請問媛、進、婷、樺與眾曾遊歷國外經驗的會員:
當在該國遊歷時,那印象與未到該國前可有不同?可否列舉三、四道來聽聽。又,先前印象是如何得到的?
進夫婦舉了到非洲肯亞與坦尚尼亞的經驗。這二國都是窮困的國家,但是,執政者的施政方針不同,導致國民的知識程度有極大的差異,也影響國民生活各層面。前者不重視教育,後者重視。到肯亞一下飛機,從機場就有筆直的高速公路直通南部,高速高路沿岸有休息站、餐飲店,這些都是陸資興建。但是,人民依然窮(原因不言自明,非洲國家已有前車之鑑,還不起貸款,卻仍有前仆後繼者)。一般觀光客有兩種類型,以高檔的旅遊方式,到非洲仍住四季這種星級飯店,出門即到目的地,看不見該國的貧窮落後;一種是背包客型,走入當地,看到真正的國度;另一種像進他們一樣,兩者都體驗到。
4.請問菁,
(1)羅蘭巴特謂觀看日本花道,與插花者無關,是觀者的書寫過程。可同意?觀者書寫過程的對象,是插花者提供的「原生文本」,難道不會受其影響?
(2)西洋花藝與日本的花道有何差異?可從繪畫上或實物照片上比較得出嗎?
插花本是意趣(內在美)、形式(結構美)、色彩(素材美)的至善與至真的結合。
中國插花首重意趣,次及形式,而後色彩。
日本插花首重形式,次及意趣,而後色彩。
西洋插花首重色彩,次及形式,而輕意趣。 西洋花常用到對稱的形式
西洋插花的花器樣式沒那麼多,再說,以往只有王公貴族才有插花,且是豪華的花束。
菁找出圖片讓我們做對照,從畫片中更能看出旨趣之差異。
5.請問林:
(1)羅蘭巴特多處以書道(或水墨畫)來比擬日本生活各層面的表象,包括打柏青哥的力道、日本人的眼睛、笑容等。可適切?或過分抬舉了?
書法的欣賞是直接進入,無須以符號牽強附會。日本喜以單一大字書寫,氣勢特別,與中國書法不同。舉例,蔣勳說廟宇飛簷如隸書的雁尾,但是,書法的雁尾是因書寫工具而成,非有所比擬。用些詞彙「藕斷絲連」、「顧盼有情」來解讀是很美,但,書法就是書法,與柏青哥連結,顯怪異!
符號學本就喜牽強附會,例如《達文西密碼》,做線索的連結。
(2)多年前,您首先介紹日本侘寂之美讓會員有所認知;您的生活品味眾所公認最合此道。猶如羅蘭巴特講日本的包裝,說「事物的微小並非出於尺寸,而是根據某種精確度,自制界限,知道該在何處結束。」而該在何處結束是最難拿捏的。再者,枯山水、茶道、花藝、禮尚往來等,是靠悟來參透的。依您之見,可有看過「悟壞了」的例子?可給點意見個人平時如何修為呢?
日本的土地小,所以產生這種「小」坪庭的景觀,若有西洋的大山林,便不會如此發展。(按,枯山水有其發展歷史背景,土地侷限、戰爭物資缺乏、宗教信仰等因素)
「悟壞了」,「假文青」即是,只追求表象,沒有知識的沉澱。
豪宅中的枯山水中庭、會客室中的茶室,皆是悟壞了的例子。客人來訪是要放輕鬆的,而茶室是拘謹的處所。只能說那是豪宅的符號學。
6.請問青:
(1)操弄大偶最難的在何處?
兩層樓高的大偶,只有一人在裡面操作機關,為了減輕重量,因此材質不精細、粗糙,只要求耐用。難在與旁人互動。
作者將文樂與義大利木偶戲邦奇做對照,顯得不倫不類。邦奇是演給一般市民看的,有善惡的教化作用,也有搞笑的成分;操偶師還會吞簧片,發出特殊聲音;還有炫技的操偶。通常在市集演出,且由一人演出。
(2)兼問會員,從觀賞過的偶戲裡,您對淨琉璃大偶戲評價如何?
7.請問眾會員:
以個人經驗,戲劇難以單獨由操弄者或觀賞者自行書寫、完成文本。您可同意?您欣賞較多由創作者(含演藝者,他們亦是創作者)書寫的文本,還是較多由觀賞者書寫的戲劇?
做為戲癡,我個人在未了解能劇前,是無法進入這種戲種的。會員也提出他們各自的觀戲、舞碼的可怕經驗。樺說雲門二的演出說明讓他受益匪淺。
林說雅的東西需要知識的學習,俗的東西較不需要。菁附和藝術方面的學習亦如此,例如色彩的雅與俗應用。
8. 問,空洞的市中心,與西方的都市建設方式比較(第九章)
歐洲市容都有保存下來,日本較特殊。皇居接近歐洲城堡的功能,皇居→護城河→平民住所、商業區,以前這樣的建構是對皇居的供應鏈,現代才架空。
歐洲有些是呈棋盤式、羅馬式建築樣式,中央是市政廳、教堂,外圍是圍牆。圍牆即使被拆了,有些還看得到遺跡。
巴黎也是晚近才建設成如今樣貌,密特朗時期重規劃成棋盤式。
高雄早期在哈瑪星也是採棋盤式,跨過愛河才成輻射狀。街道呈現放射、輻射狀的都是後來規劃過的。屏東、恆春、鳳山是圍城式的;鹽埕、哈瑪星是日據時代才規劃,較整齊;鳳山在清代就規劃,較亂。
問,可懂日本的地址?(第十章)
日本是以區域劃分戶籍,跟我們單雙號分在道路兩邊不同。
問,116頁,「日本的東西沒有輪廓,沒有色彩……」同意嗎?
9.羅蘭巴特以符號學來解析日本文化,哪個部分最得您心?哪個部分會讓您吐槽?
沒想到我的「悟壞了」提問成為媛的最愛^-^
我的小感想:
(一)日本讓觀者進入寫作之境。因為西方文學與藝術,是詮釋、衍義,以羅蘭巴特之語,乃符號與符號之間的互相滲透。而日本的「符號」有不可往互、回溯、摻雜、交織、指涉的純然性,卻又有斷裂性,觀者在觀看的過程即是一種書寫過程,然,符號的純粹與斷裂,因人開悟,故個人書寫成的「悟境」不同,文本也不同。
這是羅蘭巴特強調的:開悟是一種頗為強烈的震盪,搖撼知識及主體,它創造一種不言之境。
這也是日本文化中的精髓要義:空無。個人覺得導演小津安二郎最能表現這要義,他的墓碑只留一字:無。他的電影處處以「符號」呈現,例如《晚春》父女投宿旅館房間的甕、被風搖動落在牆上的樹影等,鏡頭經常停留在某些器物上片刻,猶如寫著一行行俳句。
或許,您不認同以這樣的方式來觀看日本,我個人卻覺得他用符號學分析得很精闢。例如,〈陌生語言〉,讓我們了解,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文化去論述他種文化。又如,寫筷子,符徵的搖動(83頁)、食物的分割(82頁)→構成書寫→1.指示2.自在3.游移4.功用:發現、傳送。把筷子的使用寫得如此傳藝!
同意第十一章,車站的性格:總是在離別、動身、啟程,「禮物包裝」本身是通行證,一張讓人出發的車票。2015年寒假,我寫大阪車站:
心願與心願/ 意志與意志/ 遠行與返鄉/ 在這裡轉換傳送
可有謀合處?
(二)兼答建樺:
作者用三章解析文樂。我們可曾觀賞他種文化時,探究出自己原生國的戲劇特色?或是與西方甚至日本的戲劇做比較?白先勇讓《牡丹亭》年輕化,舞台效果鮮麗化、粵劇王海玲等以古典文學開發新劇本、吳興國做過許多努力,引入西方戲碼以京劇演出,《等待果陀》、莎劇名篇、明華園也做過類似努力、霹靂布袋戲更是結合燈光電腦特效,卻只能在螢幕上播出,其宏旨皆是:注入活水再興傳統戲曲。看到日本文樂,甚至是能劇一貫的「古意」,反觀我們自己,如何定位自身,前進未來?當疑問產生,線索便浮出。
162頁,雖是講禪宗,可做為共同的答覆。「提出來的問題不應該在話語之中話語結束之處發展開來;要談論的是黯淡無光的東西,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細細思量、反芻,……」在反覆咀嚼中,時間延展了,文化延續下去了,是好是壞,未可預期,端賴咀嚼的結果,或者無結果,後人才能看清面貌。所以,白先勇、吳興國、明華園在咀嚼,霹靂布袋戲在咀嚼……觀眾也在咀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