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1884

作者以張良殺秦王敗後逃亡期間與老者的一段巧遇作為楔子,帶領讀者以情感與理智、忍與先發的人性衝突來觀看歷史。

媛仿上次,將提問做分類,並且和怡菁構想了一個暖場的狀況劇做為今晚聚會討論的序曲:

 

幻想

菁提問:

張良與老人的相遇,成就一段千古流傳的傳奇故事。請依照讀書會每個成員的個性,安排他們在遇到老人要求撿鞋子時所會發生的狀況劇。 

兩人分析如下:

林根本就是那個老者!

惠太過小心,根本不會讓那個老者有接近的機會。

樺就是張良,會照老者的無理要求去做。

儀在老者要求後,送他一記飛踢!

媛壓根兒就忘了與老者的約定。

菁和Tina忙著照顧小孩,一定會遲到。

蟬會照老者的要求去撿鞋子,只不過撿起來後會因腰痠而哀聲連連。

進和婷同聲說:抱歉!三天後有個旅遊行程無法赴約。

~~想想看,最後只有誰得到兵書?

 

一拿到書便讀得津津有味,頗有收穫,研究的興味也濃了起來,製作了獨到的投影片與我們分享。(按,以下投影片依順序呈現文字與圖)

一、中國學問講求「功夫」(層次)

常習誦讀之

以力服人、以智服人、以德服人(儒家)

不顯山不露水(道家)

運動能力(桌球、網球、田徑)

閱讀能力

處理事情的能力

二、思辨

《折射》,如果你是家棟,敢不敢提水給剛臨盆的老詹的女人?

《海拉細胞不死傳說》醫生拿走你的組織細胞做研究,應不應該告訴你?

《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

三、張良

博浪沙刺秦

1.散盡家財求一大力士

2.為何失敗

A.秦皇多疑,馬車數統一為四匹

B.『博浪沙

images (1) images (2)  

images (3)   

四、張良

入關中

無道德誠信,是兵不厭「」?亦或是「」「」?

漢初三傑

韓信:斬之長樂宮,遂夷三族。

蕭何:下獄械繫之,後乃赦出。

張良:高祖敬如師,呂后德之。

大封群臣時,劉邦曾要張良選一塊地,但遭到張良拒絕並預備求去。劉邦最後只好封他留(縣)侯。張良挑選留縣的原因是,當初他與劉邦在此相遇,特此紀念。

《通鑑》記載:自從劉邦定都長安後,張良開始不吃五穀,足不出戶,並執意求去。

別人進,張良退。

五、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六、兩岸的歷史教學─ ─大陸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見丞相車騎很多,丞相隨即減少數量。始皇帝大怒,說:你們有人洩漏我說的話!但沒人敢承認。於是,始皇帝下詔,逮捕當時在場者,並全部殺掉。

秦始皇為什麼對丞相車騎的數量這麼在意?

這則小故事反映了什麼問題?

七、兩岸的歷史教學─ ─台灣

1.「天下定於一」是戰國時代許多統治者、思想家甚至人民的共同願望。你覺得帝國的統一帶來了什麼改變?「統一」和「一統」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2.我們閱讀的歷史大抵皆由漢人立場出發,你能想像,若有匈奴、西羌乃至西南夷留下的歷史著作,他們會怎樣詮釋這段歷史?能否進一步思考歷史書寫的主體與客體之問題?

 

接著依提問分類討論: 

論史思維

林提問

一、歷史學家一定要編纂一些事情。他不是在許多事件中找出一個共通模式,就是要套上一個模式。……他可能有一套理論或哲學,像是上帝掌管人間的事務一樣,編纂出適合他理論的歷史。或者,他會放棄任何置身事外或置身其上的模式,強調他只是在如實報導所發生過的事件。……你在讀歷史書時,最基本的認知就是要知道作者在運作的是哪一條路。出自《如何閱讀一本書》篇章〈如何閱讀歷史書〉。你能否從〈太史公書自序〉中一窺司馬遷用意?以及呂世浩論史模式?

眾人閱讀〈太史公自序〉,威麟一一指出司馬遷寫史紀的理念又要避開中傷他的人,而假借和上大夫壺遂的對話或引用其他大家的話來代替自己的論述。例如,他並不吹捧很高道德的天,像伯夷、叔齊這樣賢良的人下場竟是這樣的慘,而許多小人卻得道,豈非沒天理?只有靠寫歷史寫下他們的事蹟為他們立言。又如,「唯唯,否否,不然!」的寫法,既引用(肯定之)又逃避(自保),實有不得不的苦衷。但,書寫時引用各項資料並翻譯,足具參考的史實。

媛提出太史公記了不少天象的事,看似映照事情的發展,實則不然,只是在諷刺國君的行事作為。

文後都有「太史公曰」的評論是其著書特色。

 

二、呂世浩第一本書近十處喜用三段(三層次)論述,其取法來源除了可能是媛和菁外(註:因她倆常問這類要分層次問題)有可能取法何處?

參考第一本《秦始皇》第210-211頁練習運用:

1、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項羽本紀〉詮釋三個「無不」層次。

對於情勢的描寫是有加劇的遞進修辭作用。班固寫時認為是贅詞將最後ㄧ個「無不」刪除,實有不妥,保留較好。

 

2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項羽本紀〉詮釋三個「天亡我」層次。

這是項羽極度的自信遭受敗北之後的推託之詞:所有的錯都不是因為我的能力不足,而是天意!ㄧ再強調曾有的戰績與光榮(我有才幹),如今落此下場(天不成全我),徒負無奈!(按,後文會有「天」的辨析)

 

治國

惠提問:

一、自古國族觀念根深蒂固不見容外來之才:

李斯的〈諫逐客書〉,強調唯才是用,不分國籍,這在春秋戰國時代是屢見不鮮的,各國國君為富國強兵無不爭相採用人才,不過都有引來大臣對外來客「忠心」的疑慮或是嫉恨。這疑慮事實上,打的算盤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利,才是真正的不忠心。秦王採納,因他只問對統一天下是否有利。

觀古今,民族融合似乎是一件很不「自然」的事,其過程糾結複雜,歷史卻一再告訴我們唯才是用的功效,但是,不願愚忠者卻會招來牆頭草、品德低下的評論,且每一位「跳槽者」似乎下場都不好。你如何看待國籍、種族、地域、忠誠度等人才流通的問題?

(按,在這裡展開了人才流通、忠奸、正反、反間等的忠誠度的抗辯。我個人對詩媛的總結性開頭驚嘆不已!)

媛,忠誠只是來自於背叛的籌碼不夠多!

儀,所謂的忠誠在各方面會有不同表現,例如對國家、家庭......

媛,為何要遵守?

菁,對這個關係的認同。人與人之間相處有感情基礎時,會對這關係忠貞。即使是工作環境也會因他喜歡這樣的工作內涵而非待遇而留下來。

媛,這也是背叛籌碼的問題,例如已婚者,有小孩、經濟基礎等籌碼考量;而單身者相形之下籌碼較多。

菁,責任與義務是忠誠應守的要務!

媛,那也是籌碼多,但願意且心甘情願留下。

談到春秋戰國時,這種忠誠度難免招致懷疑,說客能言善道的嘴臉過於厲害也著實令人畏懼!

儀感嘆無法想像在那種交通不便距離遙遠的國與國之間,這些說客如何達到遊說的功效?林說只要將訊息傳到ㄧ些「廣播站」,虛虛實實的消息自然會傳播開來,收到設想的成效。(按,這也是自古以來不變的人性)

 

二、《秦始皇》P128始皇以「水德」治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作者說政治成功在讓人們感受到良好的對待。

P180伏蘇曾勸諫始皇: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頌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知。

P239~240作者說秦國得到天下與滅亡原因都一樣:詐──欺騙,力──殺戮

P243~246作者說歷史學的第三個功用裡,強調「定天下」,行仁政

《帝國崛起》p202~203衛鞅和秦孝公四次會面談帝道、王道、霸道、強道,最後談攏,短時間內促成秦的強盛。

中國尊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中心為「仁」。在春秋戰國時代,可有哪個國或哪個輔佐的相貫徹孔子的思想而達到富國強兵的?孔子自己有做到這個目標嗎?從秦國的發跡史來看,儒家思想可有在其中發揮作用?國家強大之前與之後使用的治國方略可有不同?

媛覺得司馬遷過於推崇孔子,史記裡寫到周朝東遷、秦開始稱為諸侯、孔子相魯等,自有歷史的發展,與孔子的思想與影響沒有絕對關係。且孔子因聽信挑撥離開魯國,再回來時已不被信任。

但是我在看列傳時,的確看到如呂世浩所說,史記在沒有孔子登場時提到孔子,ㄧ定有其作用。(按,呂世浩認為類似寫法有個原因是國際局勢的平衡報導)我在〈吳子胥列傳〉讀到只列ㄧ列:「其後四年,孔子相魯。」觀其後文,提到魯國的,都是被要脅的成分。下一則〈仲尼弟子列傳〉裡,就看到孔子相魯所起的作用,看孔子如何讓魯國不損一兵一卒保住魯國江山,派子貢二面離間吳、越。「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五國各有變。

(按,這一題在後面的「其他,第二題,由余所言」有續文)

 

性格與價值 

菁提問:

書中提到理智勝過情感才能成事,你認為適用於所有事情嗎?有沒有情感勝過理智的成功經驗?

林說進夫妻的「燃燒船」的人生旅程就是。

有人說了結婚。

媛說,辦案,有時所有的證據都告訴你就是這樣了,但是,憑個人感情因素,直覺告訴你不是這樣而破案。

 

林提問:

《帝國崛起》綜觀秦史論述,你贊同呂世浩為其定義的價值論述嗎?

基本上都肯定,那是一種觀看歷史的方式,可以這樣看歷史有趣多了。

林再問,他提到秦的王在逆境與順境時的誇張表現適切嗎?

那是通病吧!尤其在得意時ㄧ般人都會較縱容自己,只是秦的諸王特別誇張!

婷說存在「區域性」性格使然吧!

儀提到殉葬一事,實在無法理解會做出這樣的事來,第一個這麼做還情有可原,後代的再這麼做且加碼,已誇張到無以復加!

 

惠提問:

、《秦始皇》一書開始,作者以張良的例子強調忍與先發,並且強調歷史勝利組的條件: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以理智衡量「需要」和「有用」廣納忠言與人才。試分析秦的壯大,諸王如何做到忍與先發: 

從何處看到秦始皇的忍功?

即位九年(22)才祭祖、王冠帶劍,等嫪毐造反,師出有名(下不能自主的情勢,等待時機成熟:自己夠茁壯、是時也,嫪毐已不得人心);聽茅焦言,從雍城接回母親(下母親的異己)

秦文公如何做到忍與先發?

將歧以東肥美之地還給周人,但留下人口

秦繆公如何做到忍?

面對夷吾的背信,不發兵打晉國,觀時與變;晉旱,求粟,給,不出兵;擄晉君,放;圉亡去,忍、發,並強制衡。

晉文公重耳如何做到忍與先發?(附帶討論)

輾轉他國忍受譏諷、忍受接受秦謬公安排接納姪子的妻(繆公的女兒)忍到死消滅秦軍(p141~144跟秦始皇對待嫪毐一樣,等到時機成熟)

(按,因必須對照書裡鋪寫情節,礙於時間所以直接讀出我做的筆記)

 

二、太史公說孫臏善書,猶不能免於刖刑、重德的吳起善兵猶不能免於強射相較商鞅在秦以軍功論賞的變法之效,他的下場是否早可預見?

這是必然的發展,繼位者必剷除前朝功臣以免受制肘。詩媛說,像康熙即使不是用殉葬的方式,在他即將過世前,也會先替繼任者處理前朝遺臣,他流配王掞,索拿馬齊,貶降張廷玉,都是給兒子用的,以免造成繼任者的絆腳石。又說,被命為殉葬者就都聽話陪葬了嗎?有沒有逃跑的?逃跑的會做什麼?就像劉邦那樣的流氓性格了。馨儀附議這樣的人也特別講義氣。

 

三、從「秦始皇的為人」一節我們要思考的是什麼?

《秦始皇》P110「最可怕的敵人就是你沒有防備的敵人」幾乎是獨霸的秦王最不費力的鞏固版圖的方法──採用尉繚的「盛世之學」,且讓尉繚享受與自己同等的待遇。

尉繚事後看透秦王,覺得這人不可久伺候,可是退不了也逃不掉,可有人與尉繚不一樣,以退為進?

四、《秦始皇》p151作者說,通常決定你一生成敗的,有兩種不同的態度:

第一種是面對現實,改變自己,去解決問題。

第二種是掩耳盜鈴,設想別人的評價都不正確、都是偏見、都不懷好意,因為各式各樣的目的故意汙衊扭曲自己。其實自己做得很成功,都是別人不對,你沒有錯。 

《秦始皇》p155~160讓天下無異意、說秦始皇與李斯已不見賢思齊了。

《帝國崛起》p152, p193一再強調認錯的重要。繆公宣示〈秦誓〉、孝公求賢令都為秦立下堅強根基。

以上在在強調忠實的面對自己才會有新格局,採納中肯建言(諫言)是進步的必要。 

《秦始皇》中所述二種態度,你都遭遇過嗎?引發何種結果?忠言逆耳、擔心勸諫別人惹毛對方或傷和氣,尤其對方脾氣不是很好或他自我感覺太良好,你還會嘗試勸諫對方嗎?你會怎麼做?

自我省思,可曾有堅持自己的見解是最好的而看不見聽不進他人的優點與意見?包括人生觀喔,太固執做「自己」。

儀說她像第一項,除了媽媽說的不理會,她會聽勸改變自己(按,這時林一聲乾咳,似乎有特殊意思)

媛勇敢的說她有第二項的通病,知道那是必須,但就是不願面對。她繼續說,菁常勸她要以愛心包裹建議,不要話說出來就刺傷人家;接著為自己辯解,她只對菁如此,因為她最愛她,以惡毒言語對待她,讓她有夠強的心臟去承受他人對她的無情批評!

 

五、《帝國崛起》p217~218以力服人、以治服人、以德服人、不顯山不露水,是作者強調中國文化中做事的幾個境界。 

這四個層次可曾出現在你個人的行事上?效益如何?或是,你見識過他人運用其中層次所得到的效益?

沒有太多想法,只有進和樺的在底線多抽一些球、等待最佳時機再上網!

六、《帝國崛起》p183作者說人生最大的遺憾是機會來了而你還沒有準備好。

上一次聚會,多數人居然是沒有家國天下大襟懷的人,就你個人而言,人生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看來大家都很幸福知足,不感覺有什麼遺憾。我覺得是,你準備好了,想要的東西也出現在眼前了,但是,上天仍要讓你失去他!是最大的遺憾!

菁說,當在「白玫瑰」與「紅玫瑰」之間做出選擇時,都會有遺憾!

 

其他

菁提問:

你能接受有個像蹇叔那樣有話直說,能規勸你,且說實話的朋友嗎?

每個人都需要。與前面提問類似,討論過。

惠提問:

一《帝國崛起》p126善意與利益在國際上(政治上)永遠不是等量天平的。那麼你相信人跟人之間有超然於利益之外的善意嗎?

這一問題得到大家一致的認同,當然!我們這個讀書會即是如此,貢獻心智各自將善意散播出來,例如今日最佳男主角建樺不為酬勞竭盡思慮的分析比較兩岸歷史教學內涵的不同即是一明證!

  

二、你覺得《帝國崛起》p159~160由余回答繆公的一段話,所傳達的思想真的較接近道家,和儒家的主張背道而馳嗎?

這與前面「治國」的第二題,以及「性格與價值」的第五題可以一併討論。

媛說,儒家是告訴你你該怎麼做,道家從一開始就沒有一定的法制規條而是自然而為成形。

我的看法是,在無道時,尤其是春秋戰國時代,儒家告訴你一個可遵循的道路,當一切就緒時,已化有形為無形了,是接近道家的境界了。

 

附錄惠幾點感觸:

一、《帝國崛起》p188只有自強才是拯救自己的方法!

自己沒有力量,一心只想依賴別人,該做的事情不做,該改的問題不改,局勢就能轉危為安嗎?

P225沒有力量,就沒有正義。弱國的悲哀,莫大於是。

讓我想到台灣的命運與前途

二、可憐的女人,總是成為政治籌碼,愈是優秀出眾的愈會有這種下場,紅顏薄命!古今皆然?

請重新定義「薄命」(不是短命,而是身不由己),被選出的女人都是貌美才藝出眾的。時代不同,今日的女性已少有這種悲劇色彩。

三、《帝國崛起》p44秦祖先押寶一事。個人覺得,不可相提並論,第一次時,秦祖先尚沒沒無聞,商的崛起有利個人與民生;第二次時,秦祖先因佐商已有些名望,豈能壓寶在對他們毫不肯定的周上呢?!

有得到共鳴吧!

四、《帝國崛起》p49作者說人生在世決定你能否成功的,一半是人,一半是天。作者的天,指的是機遇;陳博士的天指的是大環境(按,附錄)

所謂「天」,司馬遷、作者與陳博士都是用不同角度在解讀。作者強調的忍與先發也好,感情與理智也好,其實,都是在看誰能觀察並掌握到時與變。建樺一開始分析張良擊秦王失敗的原因,不論是車乘馬匹數量或當天博浪沙的沙塵因素,事實上,都是歸因於張良沒有掌握到時與變才會失敗。

陳昱志博士用過去我們讀過的賈德戴蒙博士的《槍砲,細菌與鋼鐵》一書中對生態環境研究角度切入的觀點來對「天」做分析。一開始,環境因素絕對大於人為的力量,致使天平的一端傾向「天」,但是,人為的力量卻可克服這種先天屏障,(例如我們這次閱讀的內容,秦位於偏僻西邊卻能國富兵強進而統一中國。)使天平兩端的天與人達到平衡。這是陳博士有別於文史學者評析歷史獨到之處。

 

十分充實的一個夜晚。

下一次的主題由聚會一開始的「幻想劇」中唯一能得到《兵法》的建樺出題,是巧合嗎?他可憐我們這些庸碌平凡之輩無緣親炙《兵法》,定了閱讀與兵法有關的書的主題!太奇了!

 

附錄:(按,這是我當天聽講的簡要筆記,話語經過我的修飾)

 

究天人之際/ 陳昱志博士

從甲骨文「天」與「人」的字形,一窺天在人上。而天平兩端分以天、人載之。 

並以司馬遷在史記上的話:「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來探究自然和人之間的關係。司馬遷的看法是,面對自然,有什麼是自己可以掌握、不能掌握?什麼是必然?命定說。 

史記是紀傳體,以人為主。首先肯定人的重要性,其次才是自然。 

陳博士設了幾個主題來探討天與人之間互相的關係,探究天平傾向「天」一方的原因,其一: 

物種決定歷史──游牧騎兵 

(一)   臣竊料匈奴之眾不過漢一大縣,以天下之大困於一縣之眾,甚為執事者羞之。(漢書  賈誼列傳)

(二)   為何游牧騎兵難以對抗? 

(三)   如果沒有馬如何組成騎兵?

第一子題,人口多寡是一要件,而糧食與人口成正相關。但是,以漢之眾卻困於小眾匈奴。

第二子題,匈奴人騎馬,身家財產是跟著走,行動方便;相較於擁有「不動產」的漢人,行動的靈活度被侷限住,被逮了等同一切被扣住了。

第三子題,沒有馬能打仗嗎?這牽涉到,何種動物可以馴化

相關因素有:所吃食物、是否容易繁殖、性情是否兇猛、是否易受驚嚇、群居與社會性等。其二:

氣候決定歷史──古代氣候

百家爭鳴 

朝代興亡的時機:

氣候(吊詭的是,朝代滅亡時的氣候都是低溫時)、生產力(生產工具的發達)、剩餘資源供應專家(孟子時代山東一年二收,東漢時一年三收)。其三:

地理位置決定歷史──中央或邊陲

春秋時最強的是位於周天子旁邊的鄭國,但是,漸漸壯大的反而是位於邊陲地區的晉、齊、楚等國,鄭國的地理優勢反而成為其制肘處。

那麼,歷史的發展究竟是天定或人定?若是天定,人的角色為何?

陳博士以三個例子來說明人的角色,也使天平傾向「人」一方: 

()人類利用物種──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按,戰國策卷十九趙策二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觀其鄉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按,不囿於陳規,靈活處事)

()興建水利工程──鄭國渠(按,呂世浩《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秦始皇》一書也談及。戰國末年韓國水利工程師鄭國本是間諜,原欲使秦墮其霸業而興水利工程,卻造就秦的民生)

()地理關係與國家興亡無絕對關係──在德不在險 

(按,語出史記  吳起傳: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爲西河守,以拒秦、韓。魏文侯既卒,其子武侯立。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商纣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爲敵國也。」武侯曰:「善。」即封吳起爲西河守,甚有聲名) 

 

陳博士總結:

未盡人事不敢問天命,要讓天平兩端的天與人達到平衡,雖說人不是絕對可以掌握天,但,盡力而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庭中望月 的頭像
    庭中望月

    別調集

    庭中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