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0898 (3)

一月主題由Tina訂定─ ─ 要瘦就瘦,要健康就健康,把飲食金字塔倒過來吃,就對了!─ ─ 以上是書名。

Tina特地把她的醫生老公請來為我們解惑。懷第二胎的翊帶著大兒子從美國回來度假,讀了書也來跟我們一起聚會。

因作者要讀者檢測自己的生化特性來找到適合自己的食物組合,有效地為自己調整飲食,檢測清單包含血型、種族背景、地域背景,於是會後會員們依血型留影

O型:

IMAG0894(2)    

右A型、左B型,中間那一位是擁抱二者的AB型:

IMAG0895 (3)

 

答客問:

媛:關於瘦跟健康,瘦是女人的想望。以正確觀點飲食跟運動應該並行,攝取與消耗取得平衡,才是正確狀態。若變瘦了,表是消耗大於供給,但老化過程,因代謝變慢,變胖是正常,所以體型有階段性的變化,所以,藉調整飲食來調整生理所需。

答:瘦要瘦得健康。書的標題是吸引人來買,重點是健康。書中講的平衡飲食,非一直吃某種食物。現代飲食都是高糖升醣指數高。書中的觀點背後都有實驗理論支持。

菁:說到升醣負荷,油脂包覆著它,論理,我吃香腸炒飯後應提高,但是,到下午就餓到冒冷汗。

答:是高升醣的問題。吃好澱粉→完型食物的澱粉。第一口先吃肉再吃菜。

翊:油怎麼用?

答:若燙青菜可淋橄欖油,若熱炒適用動物性油。飽和脂肪酸較可高溫炒。椰子油有特殊香氣,喜愛因人而異。也可魚乾煎,用魚油去炒其它食物。

菁:排毒不碰油,可以吃其它的油嗎?

答:可,燙青菜時加。

Tina:書裡有很多觀念可以推廣給學生。一、從飲食習慣觀察學童的行為,例如過動,早餐將糖類排除,一段時間可看出成效。二、少吃「食品」多吃「食物」,教學生辨別這二種的不同。

媛:我從美國拓荒系列,看到作者夫婦都超過九十歲,他們與本書不同的是:1.食物來源都是自給自足,少加工、自製 2.吃很多,勞動量足以消耗掉。

Tina:所以,吃到那樣的量,就得消耗掉。現代人少動,不宜。

媛:其它地區的人瑞因飲食環境、習慣差異大,不好歸納出共同點,但是,都有生活單純、壓力少這二點共通點。

菁:飯後為什麼不能吃甜點?(知道不行,但想要)

答:那只是在滿足腦部幻想的快樂。

怡菁:為何吃太甜會暴怒?

答:跟想像中不同,所以會有這種情緒。且是高脂高糖不健康。也是一種習慣,以前吃的記憶是快樂的,因此成為習慣,不願改變。

菁:但是,書中也說吃要「跟著感覺走」,會產生混淆。

Tina經驗分享:成人腰圍男不超過90公分,女不超過80公分,超過「三高」的危險就增加。煮火鍋以原型食物為主,不用火鍋料食品。過動兒改變飲食,母親良性回饋。

菁:發炎既是好事,我對麥麩過敏,讓它發炎過程跑完,不就具有免疫力了嗎?

答:發炎有四種機制,麩質是一種,感冒是一種,屬性不同,身體無法分解前者,使具有免疫力,故,只能排除,無法用讓發炎過程跑完的方式來達到想攝取該過敏原的目的。

 

關於本書:

這是一本極具顛覆性的飲食健康觀念書。作者強調健康與生病無年齡之分,是攝取的食物與營養在體內的生化作用導致不等的健康狀態,有別於以往收到的資訊。

IMAG0925_1  

首先作者主張把飲食金字塔倒過來吃,因為飲食金字塔是慢性病的元凶。飲食金字塔有三層,由頂端至底部:

→應少吃油、鹽和糖(天然或添加)

→每日2-3份奶類食物,每日2-3份蛋、肉類和豆類

→每日3-5份蔬菜、每日2-4份生果、每日6-11份五榖類食物

作者認為過去食物金字塔頂端建議少吃糖,而底部建議的蔬菜、水果、豆類,以及五榖類食物在體內卻會全部消化成糖,這是互相矛盾的!

慢性病五大病根:

一、血糖失衡:吃油不一定長油,因為過量碳水化合物才一定讓你長油

二、脂肪酸失衡:不吃油身體復原機制一定缺乏原料

三、脫水:缺水一定缺血,缺血細胞沒養份廢物也會排不掉

四、礦物質失衡:礦物質不平衡,不是光靠補礦物質就可以

五、消化系統停擺:油脂和蛋白質是啟動消化系統的重要關卡

此外,作者強調膽固醇不是健康殺手:缺乏膽固醇,賀爾蒙、細胞膜、修復機制都會缺乏原料

所以,平衡多樣的天然原始飲食是健康唯一的要件:食物間既合作也對抗,要混著吃才有用

但是,食物組合與攝取順序非常重要:人體生化是即時反應,所以第一口吃什麼非常重要

 

至於各營養素如何在體內引起生化作用以及因應各種身體健康失衡(疾病)的建議菜單,有興趣的讀者應找書來看,這裡只整理出懶人包,一個大概注意的要點:

一、確認食物品質:是原型食物(whole food)、新鮮度、是有養份的植物與動物產品、顏色、香氣、季節、產地、味道

二、注意烹調方式:催芽、浸泡、發酵、高湯、佐料品質、好油、好鹽、注意烹調還是加工、避免人工佐料

補述:

催芽:種子類,去植酸產生酵素幫助消化

浸泡:去穀類豆類植酸、麩質

發酵:傳統飲食裡有不少的發酵食品能促進健康,但宜用天然發酵方法,人工發酵、標榜低鹽都不宜選擇

 

均衡攝取養營素應注意(紅色標示的即顛覆過去我們被教育處):

一、攝取種類是否全面:水、蛋白質、油脂、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

二、攝取比例:每餐肉類30%、油脂30%、蔬菜20%、澱粉<20%、每天純水>2000c.c.、每天一次水果

三、吃的習慣:感恩放鬆、享受、創造安全的吃飯環境、細嚼慢嚥、餓時才吃、先吃油脂蛋白質、澱粉不過量、吃高品質油脂、不濫用殺菌產品

 

達到健康需具備二方面的特徵:

生理平衡的特徵:在搏鬥或逃跑中獲勝、精神持久、會生病也能復原、不需要長期依賴藥物達到以上目的

心理平衡的特徵:能精神放鬆、能精神集中、能控制衝動、樂觀能抗壓、不依賴藥物達到以上目的

作者強調,生病、發燒、發炎等現象都是身體對抗疾病恢復(甚至是增進)健康正常的反應,應讓整個身體自我修復過程跑完,不應讓藥物阻斷這過程。

 

本書在強調油脂、肉類、鹽、水攝取量方面有別我們以往的認知:

好油,用只能低溫加熱的冷壓初榨橄欖油等植物油為代表;適高溫的動物油脂牛油、豬油為代表。椰子油、豬油適高溫熱炒。飽和、不飽和、單元脂肪酸都需要,少量的買輪著用。以石磨壓榨品質最高,冷壓初榨其次,其他方法壓榨的油都會變質。

肉類,所有的肉類,甚至動物內臟皆食用,皮、骨(能啃吸吮)、肥肉等都下肚。此外善用高湯烹調,連湯汁都喝下去,前提是吃好油、喝夠多的水。

鹽,勿用精鹽,海鹽較佳。

水,只喝純水,調和飲品、茶、咖啡等都是脫水飲品,不在需求的2000c.c.量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庭中望月 的頭像
    庭中望月

    別調集

    庭中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