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先前幾次在湁陸聚會時,樺都無法與會,所以此次進特地邀大家再聚於湁陸,讓樺嘗鮮,也讓我們試試新菜色。
這次的主題,書中主角是來自讓我們驚嘆不已的以色列,所以連帶的有關以色列的一切都讓我們嘖嘖稱奇與讚嘆!討論到九點時間仍略顯不足呢!會後,會員仍在line群組上提供相關資料。
以下是討論的內容概要:
【惠提問】 一、本書可以說以「偏見」開始,偏見也常左右我們對人事物的看法。p43,“His survival had depended on keeping himself apart, and preventing others from seeing him for what he was.”為何有人說你像誰或某種model 時,我們會開心或不開心?別人為何會看到這樣的你?是自己的選擇而成?或誤解,對方以他自己的眼光(偏見)解讀?
有時表象會讓人誤解,或是被他人告知的先入為主的資訊形成既定印象。(對新接學生的印象,幸運的是,成為會員的學生的,他們的老師都能拿捏尺度,適時削弱他們負面的特性。)
二、“The big choices we make are practically random. The small choices probably tell us more about who we are. Which field we go into maydepend on which high school teacher we happen to meet. Who we marry may depend on who happens to be around at the right time of lif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mall decisions are very systematic. That I became a psychologist is probably not very revealing. What kind of psychologist I am may reflect deep traits.”你成為怎樣的人,未必你就是那樣的人。在座的各位,你是「表裡如一」的那個你嗎?決定成為那樣的你的 the small decisions,成為深層 traits 的是什麼?
面對選擇時,往往決定的都是那細小的看似不重大的理由。
今天才恍然大悟,儀曾有的一次重大決定是「問卷設計有誤」導致選擇錯誤!
三、關於記憶,聰明的人有超強的記憶力。書中二位主角即是。 1. 但是,記憶都是「真實」的嗎?(“How do you understand memory?” he asked. “You don’t study memory. You study forgetting.”Danny said.)
丹尼爾說永遠不要相信記億,永遠保持懷疑的心態。
有時自己編造的故事很完美,不覺得自己有記錯。記錯,寧願相信錯為真,常有之事。
2. Any attempt to get them to hold more was futile.七個項目的記憶。林如何辦到超過的項目記憶?
菁曾用25宮格的字面測試他,他錯的很少,除了佩服,仍是佩服!
3. At any rat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teach people longer strings of information was to feed the information into their minds in smaller chunks. “He says you only tell them a few things—and get them to sing it.”“Over and over again”真的有效嗎?可從你身上或學生那裡得到印證嗎?
每個人訓練的方式不一樣。例如a.p.p.l.e,小孩學習若依字元,則有五個字得記,但是大人是以一組單字來記,就輕鬆多了,以此類推詞彙、短句,甚至一段短文;有時得配合音韻拆解成小段,容易背誦;會員提供他們學習時的口訣、唱記法寶,補習班老師也會編這類唱記法教學,但是,不可能所有記憶的內容都有人幫忙編好,也非學生都有這能力編。
四、關於想像。The defect, often, is in our imagination.缺陷總是在我們的想像中。 你覺得自己在成長過程,整體而言,受的是讚賞多於責罵,或責罵多於讚賞的教育 (責罵或者可被適時挑出錯誤取代)?( Danny 說讚美會讓學習者過度自信而影響其修正的機會,喪失進步的空間。P151 The subjects to whom they posed this question offered all sorts of advice. They surmised that the instructors’ praise didn’t work because it led the pilots to become overconfident.)
讚美與批評要回到平均值來談。要因材施教,更要看對象。例如對老公,就得大加讚美,可以收到想要的加倍效果;例如軍中的上下從屬或運動教練,要求的是絕對服從,訓練時鐵定是責備最多,關懷是私下的事了。
以色列是打民兵起家的,他們的軍階將軍少,因將軍離戰場遠,無法立即掌握戰場瞬息的訊息,所以軍階是扁平化的編制。全國不分男女皆當兵。先當三年兵再上大學,心智夠成熟的情形下,對將來上大學選系及未來職業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助益。
五、再談偏見與自信。P154,Fischhoff named the phenomenon “hindsight bias” Amos 說,歷史學家職業病:忽略事實,過度自信。
問題:1. 權威問題。「以史為鏡」的可信度多少?還可行嗎?分析與解釋的角度有差別,「史」也會有差別。
樺重提以前讀過呂世浩的《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裡張良得到兵書的橋段,測試學生,要他們停下來、想一想,看他們會有什麼選擇,學生所做的選擇頗耐人尋味。以前也分析過會員們會做什麼選擇,各有令人莞爾的預測,樺說,他應該是會得到兵書的那個人,只可惜看不懂!結論是:沒有人可以練就兵書!
2.過度自信會引發的可能結果為何?(自己對資訊掌握的自信、對自己判斷力的自信、對處世哲學
的自信……)
有人感嘆:看了這本書後,就覺得自信不足!
有高度威望或事業一帆風順者,想當然自信滿滿;也有看似意氣風發、總是自信滿滿,卻有不少負評的大有人在。
註:因時間關係,直接跳到菁的提問做討論。
六、事情已發生了、無可改變結局了,再去說 undo 為時已晚!若一些 hindsight 有感覺到了,採取習慣上的undoing,這樣的心理學對實際人生才有幫助。現階段的你有什麼事是必須undoing 的?
七、代表性捷思法 aware of the buried analysis No one has the guts to talk about fear reference point, a state of mind, uncertain reason, frame it as a gain or aloss,undoing 1. decision, uncertain, loss, regret, if only , undo 可說是生命的滋味,沒有這些(不顯點兒蠢),人生更加有味嗎?對年輕的你可有警示作用或讓你的人生更幸福?(ps, 電影《時間暫時停止》、土撥鼠節) 2. Undoing 跟這些年流行的減法生活有何不同?
惠碎碎念: *P189~190 賭徒何以稱為賭徒,並非他們沒有看到「極小」(就他們的渴望而言)的輸盤。people making decisions sought to maximize utility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people were“risk averse.”規避冒險不適用在賭徒身上,賭徒太有夢與自信了!
*改變行動比改變自己容易些“Changing or replacing oneself is much less available than changing or replacing another actor,”
*“We changed the culture in the cockpit 座艙 and the autocratic jerk 獨斷的混蛋 became no longer acceptable. Those mistakes haven’t happened since.”記得我們讀過的經濟學《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限在哪裡?》提到飛機駕駛員不同國情訓練出來的情形嗎?就是 Amos 回答 Maher 的
*Amos 直至死亡前的傲氣:不要以他之名辦會議,帶來的平庸作品,會讓他被等而化之了!
【菁提問】 一、p200:丹尼爾和阿莫斯認為過去的記憶可能會扭曲我們對未來的判斷。若基於這個理念來思考最近香港反送中事件對於台灣的現在及未來有什麼影響?
有辦法的人都考慮移民了。個人的資產、對未來的工作與生活展望會有憂慮感。
用另一個角度看,以往打不破的紅色供應鏈,現在倒是一個契機。台灣本來就具備有這種能力,從台灣出發串接東南亞的生產基地,形成供應鏈。
二、在第 8 章提到醫師在診斷上可能發生失誤的原因,也說明了犯錯不必然是可恥的,人難免出錯。未來人類使用 AI 來診斷疾病應是趨勢,醫師在其中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既然AI都可動手術了,犯錯又是極小化,醫師還會存在嗎?當然,畢竟AI的DATA是由醫師的看診經驗輸入的,除非,AI進化到......
三、你如何看丹尼爾與阿莫斯之間的友誼與糾葛
二人是最佳的組合,二人也承認,自己無法寫出二人一起合作時的精采度。一切就從丹尼爾移情別戀移居美國開始有變化,隨著到美國後知名度大增、求職的不順、其中一人的風采過於受人注目等等,扼殺了智慧合體結晶的持續產生,是人類的損失!
四、伊莉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作為美國「Theranos」公司的創辦人,曾在2010年時創造出市值相當於台幣3千億的科技王國,然而卻在2015年被踢爆全是一場騙局。她號稱Theranos擁有特別的技術,只要一滴血就可完成數百種複雜的血液檢測。由於伊莉莎白的投資者不少都頗具盛名,即便該技術並未得到有效證實,投資資金依然快速的流入她的公司,投資人中就包含甲骨文(ORACLE)創辦人艾利森(Larry Ellison)、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美國前國務卿舒茲(George P. Shultz)等人。
我們來討論偏見:她能成功的對名流富賈吸金,跟她曾經是名校史丹佛大學學生(雖然她有中輟)有無關聯?如果她是三流大學的熊升,是否就缺少說服力?你認為讓她成功吸金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能讓這些富豪判斷失準?
光環效應,當然名校有加分的作用。只要抓到第一個名人keyman,且這位keyman大有來頭,是有威信的,人脈便會像蜘蛛網一樣布張開來。所有能夠詐騙成功或者說吸收許多信眾的,都是從一個核心出發。至於如何收服這個keyman是最高機密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