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我們閱讀小林糸的三本著作:《蝸牛食堂》、《山茶花文具店》、《趁熱品嘗》。
《山茶花文具店》裡有走春情節,我們將聚會型式配合主題與時節安排到澄清湖走春。
春光正好!澄清湖幸福花園裡的玫瑰正嬌俏!於是,手繪花園裡的玫瑰做成邀請卡,也呼應書中「手寫」的質感可貴。(其實是媛「塞乃」要來的,蒙會員不嫌棄收下)
這次主題是有二個任務的。
其一:介紹一種對你而言最具療癒或具有意義或其他情感連結的一種食物(料理或點心都可)。如何介紹由你決定。
繪:
吳郭魚,當年因家庭因素常買來煮,對它有不願再見到的百般理由,已多年不再吃它。時移境遷,近日偶一心動買來紅燒,有別以往的心情,吃來覺得頗不錯!
上圖,紅燒;下圖,以前因忙碌多煮成豆腐味噌湯。
菁:
菁自己下評論:如史詩般波瀾壯闊,多層次的香氣與口感開拓了我味蕾的世界......,好吃到讓人激動落淚的油蔥酥!(按,菁這道油蔥酥費時耗工,食材講究。我舉雙手贊成她的說法!)
林:
四神湯。源自在東引當兵時期街弄的一碗四神湯,勾起的懷鄉心情。退伍後在台北找到可隨意添加人參酒調味的好吃四神湯,不怕來回花四百多元車資去品嘗。現今在高雄也可找到滿足口腹的特殊口味四神湯。
媛:
已歇業的京兆尹可以吃到別緻的宮廷點心。以前媽媽會想法給郵寄來吃,媽媽也會使命必達的解決食材欠缺,找替代品做出想吃的小吃,例如蕨餅,缺葛粉,就以地瓜粉代替。
儀:
小時候媽媽會做好吃的虱目魚丸,虱目魚先炒過再塑型。但是,現在已都不做了。
進:
當兵時,餐食很不像話,沒什麼好吃的,長官要來視察才加菜,且有飲料。望著桌上冒著氣泡的汽水,竟都成了鄉愁!宛如在地獄裡看著天堂的氣泡!
婷:
媽媽以前會做很多美食,像費工的「綁腳庫」,但是,像失傳了一樣,已多年不再做了。
我們頓時都落入對美食失落的感慨中,對家鄉還在賣仍保有舊味道的小吃也特別感動!
其二:讀完《山茶花文具店》後,請選擇一個對象,手寫一封信給他。信紙與書寫工具與書寫方式由你決定。
菁有完成,卻有不能公開的苦衷;化做的最完整,不但寫了還寄出去;只有繪公開。
我用化所贈的筆書寫,抄寫幾年前自己寫的詩,對過往做一斷離,希望爾後的心境能更平和舒坦。燒痕是貫徹的意志,也許受著書中文字塚的影響而為。
(註:一、以後要先收一千元,達成任務的才退回!二、化不但做的徹底,還寄了《山茶花文具店》給對方,且,共買了六本書分贈給朋友)
提問:
菁:你相信字如其人嗎?從寫字能否看出一個人的個性?
媛先發聲,例如演奏,會有個人感情個性等詮釋,卻不能代表這個演出者的品行;所以,可用字展現個性,字卻不能代表這個人,簡言之,創造與本性是二回事。
林,看學生的字確實可看出其個性。
菁,字可展現個性。
媛,遇過字工整,像鐫刻,但個性散漫的學生。
化,也遇過寫字不散漫,但個性散漫的學生。從字可看出技藝的部分,無法從字完全看出其個性。
媛:如果要寫一封信給一位古人或書中人物,你要寫給誰?什麼內容?以哪種形式的筆墨紙來寫?
菁,用鉛筆寫給梵谷,也許就在信紙上畫些畫跟他談畫論藝,他生前太孤獨了!
繪,以我現在的心境寫給王維吧!王維雖從仕途引退,但是,他的物質生活並不缺乏,能畫能詩,心靈上亦顯豐富。
林,寫給顏真卿,在東京展出剛落幕的他的《祭姪文稿》,兄弟與姪兒慘死,數百年後,大家對其內容仍有感。想安慰當時的他,不要那麼悲痛。
媛,想寫給像洪寶德、徐霞客、薛克頓這些人,探險家系列,探險家們的書寫,了解他們「凝視」所見的事物。
菁再問,《蝸牛食堂》女主角有必要失語嗎?
失語,更能讓重點擺在去吃的人對料理的感受與反應上。
花絮:
婷喜歡《蝸牛食堂》,但是喜歡《山茶花文具店》的比較多。
吃掉愛馬仕很怪;對「善終」的定義不同。
《蝸》與《山》片,前者女主角太漂亮太成熟,後者女主角太年輕太青澀。後者讓情節更合理。
林突然發現小時候逢年過節代父母寫問候信,原來是「受騙」了!
化對於閉眼幫空姐花蓮寫信太絕了!
《蝸牛食堂》確實立下料理小說書寫的新文類。見附文。
你拿到的是哪一張?
繪完成的任務:
附錄一
《解讀日本近現代文學中的飲食象徵─從蝸牛食堂到挪威的森林》/平野方信
「從『飲食』觀點俯瞰日本近現代文學
從小川糸、吉本芭娜娜到村上春樹
用味蕾重新探索料理小說名家的經典作品」
作者認為《蝸牛食堂》給他一種如鯁在喉的違和感。「小川糸並非想藉由料理來寫故事,而是為了描寫料理才鋪陳這些故事情節。料理並非作為素材來支撐故事,反倒是為了描寫料理才編出故事。」
簡而言之,平野方信一開始對「料理小說」有一定的定論,小說的基底應是「人」,料理是隨故事人物或情節而有;讓料理成為主角,人物與情節隨之鋪陳,便像只是從「資料庫」提取訊息般的複製,就如同現代歌手重錄曾經紅極一時的歌曲般,怎麼說都只是複製甚至是剽竊,不是創作,更可說是墮落。再者,將人和人有關的事物比喻成千層派或奶油,比喻和被比喻的關係完全相反。在書的第一章他認為《蝸牛食堂》便是如此。
但是,以「飲食」觀點在各章分析完日本近現代文學史後,到了「後記」,平野方信卻這麼說:
之前我自己完全沒有自覺到這一點,在第一章談小林糸的《蝸牛食堂》時,感到一種莫名的違和感,將這種違和感論定為,因為《蝸牛食堂》不是「料理小說」。這在某個意義上是正確的,但在某個意義上也是錯的。正確的是,以過去只從「吃」(享受‧攝取)的視點所描寫「料理小說」而言,《蝸牛食堂》是一部「贗品」(或說脫離常軌);但從「做」(廚師‧料理人)的觀點來看,就「新料理小說」而言是一部「真品」。因此我才下了一個結論,認為《蝸牛食堂》是充滿值得託付(料理)小說未來的作品。
許多著作裡都有「靈魂食物」,而靈魂食物要別人做的才好吃。
作者在分析中也說,用自己的喜好料理,看起來像是為別人做菜,但其實不是真的在為別人做菜。
我個人感想:我覺得每個會下廚為家人做菜的人都會做靈魂料理!你會嗎?
PS, 怒!電腦版的圖片和文字的格式為何會跑掉??預覽看不出來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