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下載 (1).jpg

 既然人類科技會發展到為所欲為,若能重新誕生,給你選擇的機會,你會怎麼訂做自己?

設計了量表讓我們勾選,結果我們讀書會會有三位準大發明家,一位活躍在鎂光燈前的快樂蠢蛋,二位讀書不愁、身材只需稍作掩飾的平凡人,一位只在乎高高在上的人,一位永遠以悠哉心情看世界的正常人

你想打造怎樣的自己呢?

以下是今晚(4/27週五)的討論內容: 

我的提問:

  1. 您覺得這本書在說什麼?(不限字數)

我的看法:

作者試著用生物科學的角度讓人們了解「人」這個載具從動物進化到智人的過程,智人從群體生活而有的宗教、主義等成為維持團結或者和諧的核心價值,發展到以高度科技做到「神」才會有的功業。

在成為智人的這個過程,智人漠視、忽略了不同族群的感受、需求等差異。如今,當智人成為神人的過程中,卻也讓自己落入訊息流的一部份,將反轉自己來時路所做的。

如作者所言,人原本便是宇宙運行中一個無意義的小點,試圖為自己找各種意義存活,如今再度成為無意義;但是,過去是人於無意義中找意義、創造意義,如今在創造意義的同時,可能被宰治。作者在敲警鐘!

的看法:

人類在蓋自己的巴別塔,因智力、能力的增強而一層層的往上蓋,然而最後卻覆滅了自己。

的看法:

作者一直在探討人的價值,用了很多面向切入討論人,探討人是什麼。

的看法:

宗教信仰有其限制,勿過於固著。

媛補充說,關於人的價值,身為物種之一,想存活不傷害地球是難避免的。如今可以用科技來解決很多事,但是為何還要跟真人互動?從電腦遊戲可以看出這個問題,跟真人有連結的,存在就會久;反之,單機遊戲很難留住人。因為我們是人,機器是冰冷的、理性的、邏輯的,無法有人的感受。但是,雖然人有缺陷,自己卻仍喜歡與人互動,可以有辯駁的樂趣。

問:你怎知背後跟你玩的是真人?

答:我的需求是「人」,若不是真人也是模擬真人,也有樂趣。(按,呵呵,人的價值再度被貶低!我想真人的價值在寫出程式讓AI與人互動吧!)

說他搜尋了相關資料,大陸的節目竟有讓機器人作詩,還請詩人一起參與,兩者作了詩之後,讓觀眾分辨何者是機器人作的,何者是詩人作的?機器人作詩有不俗的表現!

不過,黑膠唱片那種坑坑洞洞的吱嘎音效,給人的溫暖感,倒是數位化純粹乾淨的音質無法相比的。

喔!科技太厲害了,黑膠唱片的溫暖感仍可模擬出來,就如同骨董的贗品般。

  1. 書的結束在人類可能的最終極追求目標。了解科技高度使用的利與弊後,會改變您對科技產品使用的態度嗎?會改變您對科技發展的期待嗎?為什麼?

        多數會員不會改變原有的使用習慣,也對科技的發展沒有預設立場,因為那是擋不住的趨勢。即使被人造出來的AI取代或消

   滅,就讓世界那麼吧!

   提起一件科技可怕的發展,FB曾讓機器人與機器人進行交易,順利交易成後,機器人還發展出自己的語言,於是趕緊關閉

   那系統。

        也說,微軟開發AI可在網路上互動、學習成長,但是,網友在一天內就交會其成為納粹主義者了!

提問:

  1. 你是否曾遭遇過「他心問題」(135)?若有,你如何回應?

        我以為的問題是如書中所說,內心的想法是他人無法感知的,他人唯有從其外顯行為來推測。為了符合他人的意願,因

   此,每個人多少都有偽裝,讓人無法猜出內心真正的欲望。

        說,也有可能所有人都知道我在想什麼,但是自己不知道。

       沒想到的問題原來是「中二病」!(呵呵,、我都不知有這個詞,而是唯二有過此現象的,到高中也遇到

   過)

        「這世界上怎會只有我這個人?」「這些人在幹嘛?」「我怎會在這裡?」心中的疑問無法解決,不知如何因應。

  1. 回看教育現場,鎖定語文科教學,時間軸限制十五年內,

你該教些什麼內容?

        科技發展成這樣,愈來愈不用書寫文字,語文學習的讀說寫作勢必遇到重大改變。

        不過,據腦科學研究,寫是很好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會有演化,科技用來輔助學習。未來不一定需要靠文字溝通,機器與

   機器就有一套溝通方式。

        人還是有事做的,寫小說讀小說呢?讀小說與是誰寫的無關!

        :面臨知識爆炸的時代,要培養的語文能力是掌握主題,具備搜尋能力,並能將網路亂如麻的過多資料與假資料上整理、

   歸檔。最近PISA的考試趨勢是注重邏輯,用數位閱讀,層層搜尋,若不能讀出主題所在,那麼便會搜尋出框架而無結果。

        有感而發的說,例如Line改變了溝通方式也改變了閱讀方式。

提問:

  1. 任何教育事項均會以神經元的方式留下軌跡。所以面對道德問題,可否也以教條的方式,一條條、一件件的灌輸,使其在腦海中產生神經元連結,經常反復強化連結。達到我們欲傳達的道德目的。
  2. 若上題成立的話,要教什麼教條?書中提及的人文主義和我們儒家觀點是否較相近,可否以儒家為主,刪除些不合時宜的部分,進行有架構的教條式神經元連結教育?

        的第一題出現時,我們笑稱就是「洗腦」嘛!

        搶第一時間說話了:只有你可以教嘛,我們都沒做到!倪匡有一部小說,說的是一對科學家夫妻要做個實驗:改變罪犯。

   罪犯是被改造了,卻殺了科學家夫妻。因為罪犯被改變成和科學家夫妻一樣善於偽裝。這就像父母身教不好,卻期望子女有

   好行為一樣!

        「道德」是什麼?以什麼為憑來教?以往有「絕對的好」,現在沒有一定的準則,如同自由的人文主義。

        儒家所謂的「禮」也要裝出來教,道家就難以規範了!

 

提問:

  1. 當虛擬可以完成我們的需求,大數據比我們更了解自己時,那麼人類剩下什麼價值?為何我們還需要和真人互動?,或說為何我們還需要和真人互動?

        前面已討論過。

提問:

  1. P320-323即便能對腦做出刺激,能控制人對外在的行為並控制欲望,那麼愛的感受呢?

 ,科學研究「突現」觀念,腦有層級,不能在某一層看到什麼,就認為是什麼……

 但是,也有科學研究指出,所謂「愛」是被賀爾蒙分泌的吸引。愛是那麼縹緲……作者只是引用生物科學做過的研究,如今

 連愛都可以對腦刺激而得。(按,電影《情人眼裡出西施》前半段說的就是這個)

  1. P320-323自由意志該如何定義?控制自由意志真有作者說的那麼簡單嗎?作者在此書中的論點是否有濃厚的決定論色彩?

 提出「解譯器」的概念,早就在意識到之前就完成動作。

 但是,先於意識做出反應,一樣是經由經驗學習而來的保命「習慣」而有啊!

 我們以為的自由意志,被太多的框框影響著。

  1. 演算法這麼高明,能量化世上所有的事情嗎?目前無法被量化、被檢測、尚無法被證明的事物,就意謂它們不存在嗎?

 演算法仍有其限制,有資料才能看見,也才能證明。

 作者沒說不存在,還強調心智的範圍、深度無法被估量,僅以生物科學做得到的做探討。很多人在網路上愛玩的小問卷,測

 出你是屬於怎樣性格或類型的人,還有血型、星座會有怎樣的氣性,不就是演算法嗎?

 生物科技目前無法做到那麼多,但是,洗腦絕對可以。例如對伊斯蘭世界,我們有多少人真正深入其中了解他們,我們得到

 的資訊都是西方世界給我們的資訊。回到的問題,道德的界定太模糊了,若掌權者用道德掌握權力,而他是一個偏狹者,

 那就太可怕了。儒家一向採取中立善良,刪除不合時宜者即可。

  1. 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當寫書的作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加入了自己個人的既有的定見時,身為讀者,要如何做好分析閱讀?

 我說好比寫歷史的人,史觀不同寫出來的立論便不同。作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自然接受,否則存疑,甚至批判。

 媛是永遠的質疑者。

 但是,網路上全盤接受的人的確很多。

 (按,讀者是否也應先掏空自己再來讀,再來評斷?)

  1. 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互動連結,可以靠著智能取代嗎?(:倫理、道德、文化……)

 (按,我這裡沒這一題的紀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倫理、道德、文化……等,本就是智能發展下的希望結果,

 非取代。作者以失去嗅覺為例提出警訊,人不要只是要「頭盔」,像喪失嗅覺一樣!)

  1. P366-369過於強調智能及演算法,是否太低估人類其他部分的能力?(如視覺藝術、廚藝、文學可以經由智能及演算法表現嗎?)

 很不幸的,都可以。

(按,自由意志、視覺藝術、廚藝、文學等皆是智能的產物,「體驗我」與「敘事我」交織作用的產物。而這些AI都可代為模擬執行。)

  1. 演算法能滿足心靈的需要、能滿足心靈創傷的恢復嗎?

說,據科學研究,依據人的大腦特質可以知道此人是否趨於信教。

,「靈」無法解,畢竟沒有足夠的數據可以證明它;但是,宗教是人為的結果。

說,視盲者因眼神經科學的進步而能有感受世界的機會,那是多大的安慰。

療癒心靈創傷你要的只是個故事,用演算法算出你愛什麼,誘發你的選擇。演算法得到你的訊息,諸如小時候的事、受過的創傷,針對你的需求發動朋友寫信安慰你,甚至讓中央健保局提醒你吃藥。用演算法玩人性。

(按,就生物科學而言,演算法是「刺激」,心靈需求是神經元放電。書中舉例像「沃森」這樣的機器人就可辦到。電影「瓦力」為例。)

  1. P374-P376演算法雖能明確指出你的身體需要什麼樣的照顧,但如果自己不願調整,仍能有書中說的神奇效果嗎?

因為自己不願調整,是自己的選擇,跟演算法神不神奇無關!我們生病時去就醫,醫生即是依照演算法來判斷我們的病情,一般而言,智人的你,願意就遵醫囑接受治療、吃藥、休息;若不願意接受,再尋另一套演算法的診斷。

(原來菁的「神奇效果」是她所信仰的)

說,如同龍應台所說,人死以後的去向,相信是幸福的,因為不相信才害怕。演算法的極致是將大腦訊號與電腦結合,「我」依然可「留」在這世間繼續看這世界。當然,想留下的就留下。

  1. 讀完這本書,帶給你的影響是什麼?有沒有改變你看待某些事物的看法?

 思考要教什麼。

 思考人的價值。原以為網路上的數據方便可取,如今會想為什麼需要人?人本就不完美,可以接受否決我的人,我不需要完

 全順從我的AI,為何還需求不符我聲音的朋友,雖然我聽到與我意見相同的會很開心。

 人需要關係、交流。

  1. 你相信的是什麼?你信奉的是何種主義?

 ,如何讓殘缺的我,還能覺得這世間的美好。

 (,不想死是人類基因裡就有的。自殺、不愛母親等是基因缺陷造成。)

 我,美一直是我信奉的宗教。

 

 廂房租用時間到的通知電話催促著,我們只好散會。

 

紀錄者後記,兼回應

一、前幾天我看了一部片子,叫The Joneses unplugged 台譯《瓊斯家不插電》。這片子探討的是人們使用3C產品對人際關係產生的影響。男女主角表示願意幫忙要賣掉自宅的老翁拍照掛在網路上發散消息。老翁說, I haven’t never seen a photograph that could capture the scent of those white roses at front or let you know how good it felt to curl up in front of a brick fireplace on a cold day, all of the photos online are of houses there’s a whole.”(按,無法還原片子翻譯的中文,從youtube找到的原文。我試譯:我不曾看過有一張照片能攫取門前白玫瑰的芳香,或寒冷的天氣蜷縮著身子在火爐前那種很棒的感覺,所有在網路上的照片就只是房子的照片)

當房子成為家,還是得人與人的互動,科技工具怎麼做,都過於「精準」而失其興味與溫度。

期許各位教這些東西,感受力,感覺我與敘事我的智能發揮。親身體驗那美妙的氛圍。

二、極力推薦《一級玩家》電影,頗能呼應本書所提問題。

2012年美國出了一本佔據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排行第一的書《The Circle》,神準的預言中今日網路科技的使用情況:直播。

直播不只散播知識訊息、秀出自己,更是成為商機。

書中有一個「頑固」分子,寧死不用網路科技。

可知道《人類大命運》作者也是跟我們的精神領袖一樣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

下回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庭中望月 的頭像
    庭中望月

    別調集

    庭中望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